央广网北京1月23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新能源汽车行业被称为2020年的“风口”,不仅大量车企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屡创新高,路面上行驶的各类电动汽车也凭借其出色的外观和性能圈粉无数。不过,进入去年(2020年)冬季以来,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时间过长、配套设施不便等问题,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弊病。

  一边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购买热情,一边则是车主们普遍升级的“里程焦虑”,凛冽寒冬里,新能源汽车“怕冷”的尴尬能否破解?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续航里程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各生产厂家争夺市场的卖点。随着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不过,在寒冷的冬季里驾驶,“里程焦虑”仍然是无法摆脱的烦恼。

  在北京,进入冬天后,不少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普遍降低20%到30%,有的甚至减少了一半以上,车主们在充电站排队充电的情况也比以前更加严重。

  北京新能源汽车车主:(续航)标的是480公里,冬天气温在零度左右,也就只有230公里,就是一半。

  北京新能源汽车车主:这一款续航是570公里,这个充满,实际也就跑400公里左右。

  还有车主表示,受限于电池性能,冬季里他们不能“任性”地开暖风,距离稍微远一些就会担心“回不去”,“里程焦虑”在冬季被迅速放大。那么,电池为什么“怕冷”呢?纯电动车冬季里程为什么会下降?电动汽车观察家联合创始人黄山解释说:“动力电池其实对于温度相当敏感,尤其在低温情况下,这个问题不管是三元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温度一低,电池里面的化学反应的活性就会下降,活性下降就会导致里面的内阻变大,它实际的可容量就会变低,也会影响到我们充电的时间,也会变短。”

  而且车主们会在寒冷季节里使用空调等供热设备,黄山说,目前大部分纯电动汽车通过电驱动机和电加热器来作为热源,消耗能量也比较大。“电动车不像燃油车一样有发动机,可以把发动机的余热引到驾驶舱里头来,但电动车不行,电动车用的都是电空调,它也用的是动力电池里的电。尤其北方这么冷,除了空调之外,还有比如电加热的座椅、方向盘等,这车里面所有的都是用电的,这些加大整体的耗电情况。”

  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怕冷”的问题?黄山表示,可以通过一些保温手段减少电池温度急剧下降,此外,高效加热技术也可作为适当补充。黄山说:“现在很多车型都采用热泵空调,那么它相对来说比传统电空调方式能耗要更低一些。现在很多主机厂的电池仓里面都加了一些保温材料,它会尽可能延长电池温度下降速度。另外的一些手段,比如在充电的时候,我们会预加热,会先把电池的温度加热上去,再提高充电速度。”

  黄山也建议,在技术尚未突破的当下,新能源车主们可通过改变使用习惯来缓解“焦虑”。黄山说:“我们平时的驾驶习惯可能要进行一些变化,比如不再去深踩油门,或者频繁加减速,这些动作少一些,节省车内电力使用情况,使用空调保持在相对比较舒服的温度,对于功耗来说也是比较低的一个模式。”

  事实上,新能源车主们一直存在“里程焦虑”。除了“冬季掉电快”,“实际里程与宣传不符”等问题也一直困扰供需双方。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标出的续航里程是按照NEDC工况得出,这是欧洲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面向燃油车打造的测试标准,与真实续航里程相比,会高10%-15%,这就加剧了使用者对于冬季续航里程不实的感受。

  而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逐步推行新的新能源车里程测试标准——WLTC测试标准,其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真实的行驶工况数据,增加城市拥堵工况的比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种方法得出的里程数据更接近车辆实际的驾驶体验,而将来除了优化测试之外,最根本的还有加强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以此来提高电池的续航里程,彻底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崔东树说:“测试标准的改变,对企业来说带来很多新挑战,使车企更进一步夯实产品基础,使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出行习惯,而并不是所谓的在理想状态下的续航状态,对整个车市会带来很好的消费信用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