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地球上,生物目前为止基本不能摆脱“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不过,最近令科学家们有些惶恐的是,一个物种由出现到发展繁荣然后走向灭绝的进程正在以惊人的程度加速发生着。

  32种兰科植物、22种蛙类……这样一份名录,是日前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物种保护工作者们通过综合全球的媒体报道、科学论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等等宣布的在2020年灭绝的物种记录。
  牛津大学植物科学家凯西·威利斯教授介绍,2019年,联合国邀请了500多名专家,对自然界的现状进行调查。这是第一次对自然界进行的全球评估,成千上万份报告综合在一起,得出一些现状的记录。
  “自然界所有种群都在衰退。这意味着物种的数量正日益减少。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物种诞生、生长,种群规模日益庞大,然后走向衰落。但问题出在物种的灭绝速度上。对以前存在的种群研究发现,一个物种需要百万年才会灭绝,现在,却只需要数十年。我们现在知道自然界一切都是紧密相连的。”凯西·威利斯教授说。
  研究指出,孟加拉国187种已知兰科植物中有17%可能已灭绝。虽然其中一些仍然存在于其他国家,但即使是区域性灭绝,也同样警告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还有论文指出,马达加斯加岛的另外九种兰花可能也已灭绝。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主席罗伯特·沃森说:“报告显示,我们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生物的多样性。这意味着全球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包括50万种植物,还有50万种昆虫。”
  深究当今世界的灭绝危机,在短短40余年的时间里,动物数量已缩减了六成。现在,有百万个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那么,什么是造成动植物迅速灭亡的原因?能否针对这一全球问题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碎片化”会对野生动物带来各种冲击。首先提醒人类加强对生态系统性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常纪文说:“人类在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譬如说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或者其他方面产生不好的冲击。主要是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生态系统不稳定了、脆弱了。一些物种,比如蛙类等等,因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发生变化,它也就消失了。这提醒我们加强对生态系统性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探索这场危机背后的人为因素成为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课题——比如狩猎、有毒废物排放、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等。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一个由17位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称,如果不立即进行强制干预,人类将在未来几十年面临所谓“可怕的未来”,包括:居民身体健康下降、气候破坏、出现数千万环境移民和更多流行病等。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1月13日出版的《保护科学前沿》杂志上,研究人员引用了150多项科学研究并得出结论称,当前人类已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道路上。
  该研究报告的合著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布鲁姆斯坦称,大部分人低估了未来危机的严重程度,忽视了专家警告,因此科学家必须正视该问题,并向民众呼吁改善当前所处的困境。
  同时,负责任的消费行为、减少肉食摄取、降低碳排放等行为被科学家们认为具有可以逆转形势的潜力。只要人类不坐视不理,就有机会让自然界的时钟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