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那么,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进展如何?应急医用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完善?总台央广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

  面对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研发的进度成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消息,全球已有8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款来自中国团队。于清明介绍,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武汉所”)和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北京所”)研发的两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均已进入二期临床阶段。他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概2000人得到了注射,效果不错。现在武汉所、北京所加起来可以提供2亿人份的疫苗,这个量是很大的。”

  疫苗何时能够量产上市?于清明介绍,医药研发应该审慎安全,距离让所有人都能用上疫苗还需要时间。为了尽快实现新冠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中国生物北京所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车间建设,武汉所将于今年9月建成。但由于缺少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影响了应急状态下的疫苗研发效率;同时,企业已经建成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也无法投入生产,影响了疫苗的规模化上市使用。

  于清明表示:“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是维护公共安全的有力支撑,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要求。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的监管,这次我提的建议是,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的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协调机制,并且将中央企业纳入协调机制;做好中长期规划,加强人用疫苗生物安全三级及以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型高技术产业,涉及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产业部门。于清明建议,在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资金、人才培养、关税减免、知识产权等方面要给予系统性的支持。他认为:“对重大项目要做到‘一站到底式’的扶持。在财政资金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国产相关企业的专项投入。另外,鼓励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国外的高科技医疗装备,进一步助推行业整体的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在前年和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于清明连续提出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让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精尖拓展。他说:“我们现在缺乏大量的技工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大量‘蓝领’人才是国家需要的基础性人才。在生产一线,一个技工型人才的贡献可能会比博士毕业生还要大,一些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