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司法部日前发布第二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其中司法鉴定工作者勇担新冠肺炎死亡尸体解剖重任,加快病例研究,助力临床救治,以及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在疫情期间发挥效能的案例格外引人关注,司法鉴定人如何跟时间赛跑,加快病理的研究?电子司法鉴定解决了哪些司法鉴定管理难的问题?

  抗击新冠病毒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及早清晰病毒的真面目,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缺乏病理学检验的情况下,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人刘良教授带领鉴定人周亦武、屈国强等人,打了一场攻坚战。刘良介绍:“今年2月16日起,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冠肺炎死亡尸体的系统解剖。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一共解剖了9具新冠肺炎死者遗体,并在《法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

  刘良教授团队经过日夜攻坚奋战,快速完成了其中3例的初步病理学诊断。刘良介绍:“我们从大体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等方面,揭示了新冠肺炎病毒侵害的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情况,对指导临床救治,患者死亡原因的判断,死亡机制的解释,尤其是判断直接死因、主要死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刘良教授团队的尸检和病理学发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新增的病理改变章节内容及重型、危重型病例的部分新增呼吸支持治疗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舒国华分析:“这是司法鉴定人从病理学角度研究新冠病毒侵害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情况,对临床救治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的典型案例。新冠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病毒,通过遗体解剖进行病理学检验,能够认清病毒的真面目,通过病理学检验可以更加直接、客观、全面地发现组织器官的变化,了解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用药提供准确方向和依据。刘良教授团队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汹涌之势,2020年1月15日,广州市司法局、广州中院、广州市检察院、广州市公安局联合发出通告,广州率先建成“公法链”。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姚自斌介绍:“‘公法链’建成后,广州全市鉴定机构统一接入,全市年约10万件鉴定检案全面实行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对外存、取证服务和管理新模式,同时全面停止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的纸质鉴定意见书,不再主动提供上门领取和快递送达服务。”

  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高效加密、防篡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认承办司法鉴定检案的鉴定人、复核人身份,审核司法鉴定意见书文稿后签发。姚自斌表示:“这样有效破解了鉴定人不实际参与鉴定,提前签名带来的鉴定人负责制得不到落实、鉴定质量得不到保障、执业风险得不到管控、司法鉴定意见书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司法鉴定人签名及司法鉴定机构印章数字证书由权威CA机构颁发,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生成后,委托人、使用人即可通过接收到的统一案号、校验码在“广州公法链示证平台”查询、调阅和下载。姚自斌介绍:“实现司法鉴定意见书的签发和提取使用同步,破解了鉴定意见书领取或送达费时费力,特别是办案机关在办理时效性极强的‘酒驾’、毒品鉴定时多次往返和长时间在鉴定机构等候及往返占用大量警力的问题;满足了诸如互联网法院等办案机关需远程提取或提供电子证据的新业态需求;逐步实现办案证据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无缝、可靠、机制化流转,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舒国华认为,广州市司法局充分运用区块链、人脸识别和电子鉴定文书等新技术较好破解了司法鉴定管理的难题。舒国华介绍:“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办理了公安机关侦破酒驾、毒品、交通事故类案件,行政执法机关追查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各类司法鉴定案件4000多件,大大减少了人与人的密切接触、节约了办案人力和路途往返时间、降低了鉴定相关人员病毒传染机率,便捷、高效的司法鉴定服务和管理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极为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