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5% 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

2019-04-14 16: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县域医共体建设正在全国不断向前推进。医共体的存在,让居民在基层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表示,2018年,全国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的水平,县域内新型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开展县域综合医改的试点和推广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的名医馆内,不少市民在排队候诊。长兴市民刘乐乐说,以前,当地人的就医习惯是“小病跑湖州,大病去沪杭”;现在,她通过电话预约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专家号,在家门口就能看省级专家。刘乐乐说:“我外孙女那个时候身体不好,要到杭州去,半夜里三点多钟爬起来排队。以前你不敢想,现在长兴有这么好的条件,都是好医生到长兴来,为老百姓做的事情比较放心。”

  家门口就是大医院,不再是专属于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自2015年11月开始,长兴县人民医院“牵手”浙医二院,并挂牌“浙医二院长兴分院”。2017年8月,又变为“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成立浙江省首个人财物全部贯通的“医联体”。截至目前,浙医二院累计下派专家4500多人次,平均每周不少于32人次,诊疗患者近6万人次,参与手术超千台。浙医二院长兴院区医师袁康阳表示,医共体的形成让本地医生获得了更多学习机会,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他说:“浙医二院专家过来之后,肯定学习的资源比以前更加宽广,可以见识到更多的病人、病例,成长速度肯定比之前要快很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长表示,实行人才下沉与精准进修培训、现场帮带与远程帮扶、长期派驻与短期指导三结合,正在实施一对一导师制,各分院实现“周周有名医,天天有专家”。“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人才下沉层面,年累计下沉常驻专家250余人,周末专家600余人次,参与手术近2000台次,教学查房500余次。学科建设层面,因地制宜建立建德心脏中心、龙泉肿瘤治疗中心,以专科、专病建设带动全面发展;在余杭分院建设中,通过消化、胸外等9个学科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科室门急诊、手术分别增长23.8%、25.3%”他说。

  深化医改以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始终冲锋在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平表示,针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浙江全面推进城市医院和医生下沉,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54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了紧密型合作,累计建成各种类型的医联体526个,县级龙头医院的管理、技术和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县级医院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也得到了增强,三分之一以上乡镇卫生院恢复或者新开设了一二类手术,门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12%和22.3%,县域就诊率达到86%,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较好控制。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开展县域综合医改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浙江、山西已经在全省全面推开,吉林、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宁夏、贵州等地积极推进试点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左右,并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县域内新型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全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2388个,形成了责权利明晰、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在基层稳步推进,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整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