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离世 评书艺术传承发展面临挑战

2018-09-12 16: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昨天(1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1954年走上舞台,说书60余载,听众多达6亿。2012年,他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他的代表作《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等,伴随了好几代人的成长。

  很多人感叹说,单是听到单田芳这个名字,就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不少粉丝遗憾地表示,单田芳先生一走,“再也没有‘下回分解’了”。单田芳先生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精彩绝伦,这位老艺术家生前一直致力于把评书这门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单田芳略带沙哑又极富个性的声音,想必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一抖扇子、一拍惊堂木、一亮嗓子,一说,就是半个世纪。曾经有人计算过过去的最高纪录,一天就有1.2亿听众在听单田芳说书。如果把单田芳先生讲过的超过100部作品每天播出一小时,可以连续播放整整30年。

  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辽宁一个曲艺世家,上世纪60年代在鞍山一举成名。后来有人推荐他上电台,这让单田芳很高兴,因为电台的影响力更大。他所播讲的评书,风行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

  1979年单田芳在广播里播讲评书《隋唐演义》。那一年,他45岁。从茶馆、书场到广播节目,评书的传播场所变了。为了效果更好,单田芳果断地给这个传统书目做了“大手术”。他认为《隋唐演义》的书比较长,如果从头说到尾要几百集。因此要精简,压缩成精品。

  单田芳说,评书,一定要与时俱进。从传统茶馆到电波再到电视荧屏,从艺60余载,他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超过12000集,甚至还尝试了做给儿童的动漫评书。

  在他看来,时代变了,评书需要通过新的媒体传播才有生命力。单田芳书场多达600家左右,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听见。

  单田芳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评书,也收了很多弟子,要把他热爱的评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的徒弟之一苗霖说,单老师平易近人,他到大学里讲座,没想到自己简单一句“我热爱评书,您能给我指导指导吗”,就开启了一段师徒情分。

  “他说‘这样,你以后就到我家来学吧’。我一开始以为是个玩笑话,但后来他真的给我留了地址和电话,倾囊相授不收取任何费用。他一直说,希望我把评书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苗霖回忆说。

  传统评书和相声等曲艺一样,都来自民间堂馆表演,已流传数百年。早年间,百姓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到茶馆沏壶茶、听段书,是种绝佳的精神享受。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电视评书辉煌一时,午饭晚饭时分,常能见到百姓端着饭碗站在电线杆大喇叭下或是街边收音机旁听评书的场景。

  不过如今,评书这一行却是日渐式微。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看来,多种媒介兴起、娱乐方式变多、行业后继无人,都是评书这门传统艺术逐渐沉寂的原因。“‘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你今天听完这一回,明天还有时间来这听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有了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客观来讲文化娱乐方式多样化了,听评书只是娱乐方式之一。”

  传承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关键,没有传承,传统艺术也就没了依托,更谈不上发展。评书演员孙一曾忧虑地说:“30年后可能就没有人说评书了。”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吴文科认为,年轻评书艺人缺少历练成长的环境——传统舞台。在城市和农村很少看到有书场、茶馆专门说评书。评书的创作人才尤其是表演人才,不是拜在名师门下就可以一下子成为名家,而是需要在书场里长年累月甚至经过十几年一句句磨炼,才能说出个名家。而现在,没有这个“磨刀石”。

  如今学评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吴文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我国曲艺行业缺乏正规的教育体系,难以让曲艺通过正规的文化教育、集约式的人才培养来传承。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