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发布 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强势反弹

2018-07-14 17: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王楷)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8年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今天(14日)在北京发布。报告强调,全面高效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将贸易、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协调的重点内容,将结构改革、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协调范畴,从而完善国际政策协调框架。此外,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和政策分歧,是实现无危机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进行国际政策协调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人民币国际化在经历一轮周期性回落后强势反弹。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升至3.13,同比提高44.8%,基本上回到2015年的高峰水平,与日元、英镑的国际化水平十分接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介绍,通常而言,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作为贸易货币、金融货币和储备货币。该报告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构成里,贸易的份额有所下降,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的份额有所上升,储备货币的份额有所上升。

  报告显示,2017年,在美元走弱、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CNY)和离岸价格(CNH)分别上涨6.7%和7.0%,扭转前期贬值态势与市场恐慌情绪,回归双向波动的理性预期。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调整报价参考时段,引入“逆周期因子”,进一步稳定汇率预期,缓解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人民币自去年以来总体是稳定的。尽管6月下半段因为受到预期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但是现在基本已经趋于回稳。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应该是很小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说,从长期来看,人民币的汇率会有所上涨。但是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可能会面临压力。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已成为多领域、强有力、高效率的新型国际平台,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样本。报告建议,应发挥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相互贸易和投资。

  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琦表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经历了重要的里程碑。未来,应该激发实体经济领域对于人民币的需求。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了SDR,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了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货币当局的资产组合,成为了它们资产的组成部分。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布了文件,明确凡是可以依法使用外汇进行的跨境交易,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这就从国际、国内的制度层面,实现了人民币与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同等待遇。

  她还介绍,从政策和制度框架方面看,目前人民币已经与12种货币形成了直接汇率。此外,目前人民币清算行的数量已经达到24家,其中有18家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代理行的网络遍布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在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中心,人民币产品日益丰富,交投也日趋活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和二期分别在2015年和2018年上线运行,更好地满足了全球用户人民币支付结算和清算需要。

  报告建议,发挥中国在不同国际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以技术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持久动力,破除本币优先的现实障碍。

编辑: 昌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