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电视节火热进行中 《白鹿原》等10部作品入围“最佳中国电视剧”

2018-06-12 16: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12日消息(记者何源 傅闻捷)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影视节近日拉开帷幕,今年的影视节从6月11日至25日举行。作为上海国际影视节的重头戏,为期五天的第24届上海电视节正在火热进行中。今年,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部作品参与白玉兰奖的争夺。经过筛选,包括《白鹿原》《我的前半生》等10部作品入围“最佳中国电视剧”的最终评选。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现实题材作品占大多数。

  此外,在今天举行的白玉兰电视论坛中,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和制作人围绕新时期纪录片如何在真实记录生活的同时,把握时代情绪、吸引年轻观众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一直被视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风向标”。经过三轮评选,包括《白鹿原》《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平饭店》《急诊科医生》《我的前半生》等10部作品入围本届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的评选。其中,《白鹿原》收获了包括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在内的10项提名,处于领跑位置;《我的前半生》也获得8项提名。

  值得注意的是,入围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据大多数。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同样显示,最近三年立项的电视剧中,超过一半是当代现实主义题材。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如今,中国电视剧已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一大批聚焦时代主题、表达时代变化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涌现,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彭健明表示,现实题材的大量涌现和现实主义的强势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方式,更是对时代进步的鲜活反应,对人性精神的审美发现。

  不过,电视剧要达到真实可感、切中人情、人性和时代变迁,并非易事。新媒介的发展和受众的分化,使电视剧市场更加多元,对电视剧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彭健明说,应该更好地表现出劳动人民和一线人群,挖掘人情的丰富性。在提高创意上下功夫,拓展体裁、内容形式手法。这也是对现实主观主义作品的创作要求,不拘泥于小情感小纠葛,思想要厚重,必须跳出市场所谓的轻飘剧。

  关注现实,同样是本届白玉兰奖纪录单元的关键词。本届共有10部作品入围该单元,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引发热议的生育题材纪录片《生门》。这部作品用平实的镜头真实讲述了妇产科里的生存与死亡。

  在今天白玉兰“走进年轻人、记录新时代”的论坛上,著名纪录片导演彭辉表示,在激烈转型的当下,更应该关注现实题材。这类题材不仅能忠实反应变化,更能为社会向好发展提供动力。他说:“片子能给社会、给拍摄对象或多或少地带来改变。比如在拍摄《平衡》时,藏羚羊不到1万头,现在片子出来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10万头。这就是拍纪实类纪录片最欣慰的事。”

  《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接近35亿元,电视纪实类节目播出总量超过7万小时,增幅接近15%。社会对于纪录片的消费力和需求已然成型。尤其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华》等一批备受青年受众追捧的“爆款”出现,我国纪录片受众,正从传统的“高收入、高年龄”群体拓展到青年人。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认为,高口碑高流量纪录片,恰是在真实记录生活的同时把握时代情绪。文物就是文明的见证物,需要解读。想走近年轻人,不去说教,更多链接到历史情境中,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站在当代角度,对文物的价值判定,要如何解读和认知。

  除了备受关注的白玉兰奖,一直以来,上海电视节也被看做是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影视节目交易市场之一,去年参与电视市场的国内外专业买家人数就接近3000人。今年的影视节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电视节期间,还将举办“光影四十——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展映”等主题活动。

  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罗毅介绍,上海电视节期间,“与时代同行——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盛典”活动,回顾6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和成就。

  此外,在白玉兰奖国际展播期间,将有18部纪录片、11部海外剧与观众见面,如BBC纪录片《文明2》、中国纪录片《汶川的孩子》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电视节将首次举办线下放映,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以及7所高校等场所,集中展映24部中外优秀电视作品,凸显文化惠民主旨。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介绍,在放映中考虑到与观众的互动,采用了“白玉兰导赏”的方式。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