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改姓之难

2018-04-14 16:19:00来源:央广网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一个字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苟利国家生死以”、“一丝不苟”都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但拥有“苟”这个姓氏,对河南焦作的苟先生来说,却是个如影随形、代代相传的烦恼。

  苟先生说,自己的姓氏叫起来不太好听,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遭遇尴尬那是常有的事。每每被亲切地叫成“小苟”、“老苟”,苟先生都倍感无奈。2014年,他所在的焦作温县曾有“苟姓改敬姓”的政策,他的本家兄弟、哥哥的孩子以及他的大女儿都藉此将姓氏改为“致敬”的“敬”,当时苟先生在外打工,没能搭上车。这一次,他想给新出生的小女儿以“敬”姓开具出生证明,但医院表示要先让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而当地派出所户籍室对此表示,不符合规定。

  “规定”是什么?婚姻法第22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在一些地方,新生儿命名的姓氏选择范围被放宽至可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姓。“第三方”姓,显然超出了常规的命名限制。

  “现实”又是什么?“苟”姓来源于“敬”,自春秋战国起,在各地、各个时期,“敬”字频频与皇帝名讳同字或同音,为避讳,敬姓人多次去掉半边改姓苟。苟先生要给女儿改姓敬,是有据可循的,并非听着顺耳、信手拈来一个不相干的姓。

  更重要的“现实”是,“苟”姓带来的困扰,并非黛玉悲秋,而是伴随终生、有意无意的调侃甚至言语攻击。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国约有33万苟姓人口,苟是中国第237常见姓。这33万人中,除了内心相当强壮的、不怒自威令旁人不敢开涮的,有多少人从幼儿时就被冠以“汪汪”雅号,又有多少人能在从小到大的玩笑大礼包中毫发无损?

  童年、少年的小苟们,小伙伴们不知所以的哄笑懵懂却残忍;青年、中年的老苟们,身旁的成年人大概不会大张旗鼓以他人名字取乐了,但轻描淡写、一掠而过的暧昧一笑,砍刀换成了铅笔刀,仍是刀刀划过苟姓人的自尊。知乎上一条询问如何将“苟”姓改为“敬”的问答中,提问者只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希望改姓的原因,“实在是不想姓苟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亲身体会到。”

  根据《河南省公安机关户政服务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符合名字变更的情形之一是,“姓名或姓名的谐音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被善意或恶意唤作“小狗”、“旺财”,伤及本人感情了吗?各地执行的尺度或有区别,起码在焦作的苟先生的遭遇中,户籍民警觉得,这不是个事。

  我们的一生里难免或被瞄准或躺枪的感情伤害,而有的伤害本可预防。只呼唤一位河南民警的共情,后面难免还有陕西的苟女士、甘肃的苟小姐。33万人的困扰,是否值得统一尺度、抬手放行?法律的温度,同样在文本以外的同理心里。(记者沈静文)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