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演讲台]吉林大学杨振斌谈科技报国:“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018-03-12 16: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两天,一部电影火了,一听名字就很“厉害”,那就是正在热映的——《厉害了,我的国》。影片里展现了中国的桥梁、铁路、飞机、港口,不少朋友收获了震撼和自豪。

  从一票难求的绿皮火车,到多数时候随买随走的高铁;从只能下潜1000米,到能下潜7000米的蛟龙号……在街采中谈及大家印象最深的科技成就,市民纷纷列举道:“高铁啊”、“大飞机C919”、 “蛟龙一号”、“南极科考船,破冰的那种”……当被问及是否了解这些项目背后的设计者和专家时,收获的回答则多为:“不知道”、“没怎么详细的了解过”、“新闻中有出现过”。

  这些超级工程、以及民众的震撼和自豪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但从采访中也能看出,很多人对这些幕后英雄并不了解。昨天(11日),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演讲台》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演讲台上,他讲述了三位科学家、学者,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耕耘的故事。以下是杨振斌的讲述: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主人公都是吉林大学教师的杰出代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

  吉林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红色基因,黄大年老师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他以高出录取线6、70分的优异成绩,第一志愿报考了当时国内地球物理勘探学科拔尖的长春地质学院。这位会画素描的学霸、会拉小提琴的班干部,读本科时就被评选为全校的“十大三好学生”。大学毕业时,他给每个同学的毕业赠言册上写的都是这样一句话:“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92年,黄大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的30名留学生中,地学领域的唯一一位。1996年获得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第一时间返回母校,兑现了学成归国的承诺。

  回国后,黄大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学科研当中,他出差有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常常订夜里最晚的航班。这样白天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在飞机上还要修改PPT。

  黄大年经常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有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从学生时代到回校工作,黄大年对祖国、对母校、对地质学科、对学生的爱深沉而无私。他的优秀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体现出来,不记名、不记利,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徐如人院士,他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他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解放后,国家建设东北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可是当时东北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徐如人生长在浙江、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负责的还是学生分配的工作。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把自己分配到了东北,一坚守就是66年。

  徐如人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他的弟子于吉红在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先生的影响下,于吉红拒绝其他高校更高的高薪,选择与徐如人一样,留在吉林大学共同奋斗。有一次我还同他开玩笑:“你的名字叫‘于吉红’,含意就是在吉大就一定能红。”

  2017年9月,徐如人把他和爱人庞文琴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奖助晚辈和后学。为人、治学、育才,徐如人老师用一生的努力践行了一位教育者、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大爱与赤诚。

  “大气”、“正气”和“勇气,这是我们今天故事的第三位主人公——孙正聿建设学术团队的重要理念。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由于孙正聿在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要影响力,发达地区的兄弟高校纷纷以丰厚的待遇盛邀他“加盟”。面对各种机会,孙正聿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校,特别是他所带领的团队。孙正聿经常说,做学术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学术成就,而是带领出优秀的学术团队。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在非发达地区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吉林大学的目标和初心。我们能从这些前赴后继的科学家、教授学者身上提炼出八个字:“满腔热忱,精益求精。”学校的这些“大咖”们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以入世的态度爱祖国、爱母校、爱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看到了崇高的理想担当。他们胸怀祖国、至诚报国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做人、求学、干事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编辑: 唐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