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孟晓驷做客中央台 谈巾帼力量如何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2018-03-08 19: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刘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然而,妇女权益保护、妇女脱贫等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将继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昨天(7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明确表示,脱贫攻坚要从“打赢”向“打好”转变。脱贫工作关乎百姓民生,如何破解妇女脱贫的难题?社会组织如何发挥精准扶贫特殊作用?

  今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孟晓驷做客中央台,畅谈巾帼力量如何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孟晓驷(右)做客中央台,畅谈推动女性脱贫、帮助女性平等就业与全面发展。(李新建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多万,这份成绩单可以说含金量很高。然而,贫困人口中女性贫困群体数量依旧庞大。

  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孟晓驷看来,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深度贫困的农村,受到婚育习俗、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影响,妇女生产技能和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相对贫弱,贫困代际传递影响严重。她表示,在大规模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留守妇女除了承担沉重的家庭照顾负担,空巢家庭也让她们在生理、心理、人身安全等方面都承受了极大压力和挑战,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女性更容易重新陷入贫困境遇。

  深度贫困地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压力不小。孟晓驷表示,针对妇女脱贫工作中的特殊性,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围绕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绝对贫困人口帮扶等方面,实施了包括“母亲水窖”“健康快车”等一系列公益慈善项目,五年来累计投入22亿多元。“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最初的目的是降低孕产妇和初生婴儿死亡率,在公共卫生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母亲健康快车的确成为偏远地区的“流动医疗车”,孕产妇的“急救车”和新生儿的“接生车”。2004年10月甘肃渭南市一个体重3300克的男婴在健康快车上降生,孩子的妈妈感慨,“谢谢母亲健康快车使我们母子平安,我们就叫‘车生'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中国妇基会针对创业扶贫推出了“@她创业计划”、母亲小额贷款项目以及针对偏远贫困地区推出的“妈妈制造”创业扶贫项目等。孟晓驷解释,巾帼力量要想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不仅要靠“输血”,还要通过“授之以渔”实现“自我造血”。

  孟晓驷介绍,2008年,云南楚雄永仁县的李济雁把原生态的彝绣制品出售,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缺乏创新,加之缺乏市场营销人才,刺绣年收入也就4万元左右。2012年,李济雁参加了“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举办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开发能力与建设培训班。原来只能卖300—400元的彝族女装,在改进传统裁剪方法后,能卖到700多元甚至上千元的好价钱。一根绣花针,一缕七彩线,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不少公益组织认为,妇女是弱势群体,是被动接受帮扶的对象。但孟晓驷表示,只有尊重女性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注重对妇女赋权增能,重视妇女对项目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才能提高扶贫的可持续性。孟晓驷说,如实施了18年的“母亲水窖”项目,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是在解决了方便取水和安全用水的同时,更关注妇女能否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参与技能培训,能否在改变单一农作物的经济活动中贡献智慧和从中受益,更高的目标是希望把受益妇女发动组织起来,成为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者,实现角色的转化。

  贫困不仅仅发生在经济层面,贫富分化也不仅反映在偏远农村。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孟晓驷指出,关键之年,要根据妇女群体的分化与需求多元化的形势,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化的公益项目生态链,实现从妇女脱贫到妇女发展转变。她说:“我们既要重视贫困妇女基于生存需求的现实性诉求,更要重视要满足贫困妇女战略性长远利益的诉求。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妇女从被动受益转变成为主动参与,从客体转变为主体,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公益活动,促进妇女意识和能力的改变和提升,从而在发展上赢得主动。”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