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晚高峰

央广网

教育部发布中考改革意见 文化课减负、体育课纳入计分

2016-09-20 17:37: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对于大多数孩子,中考,大概是人生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性考试。第一次对照《考试说明》逐条确定考点,第一次拿着模拟考的成绩计算自己能上哪所学校,第一次感受集体备考的压力……这一切,将很快发生改变。

  教育部今天(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考改革意见。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中考制度将如何改革?

  “中考考了多少分”,这个问题,在未来可能将不再那么重要。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在刚刚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改革的核心是变高中招生录取的“唯分是从”为“多元评价”。

  郑富芝表示,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点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怎么理解新的评价方式?首先是录取计分科目的变化,文化课要减负,体育课要纳入计分。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其他科目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除语、数、外之外其他纳入录取的计分科目。除此之外,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由地方确定。

  其次是给予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关注个体差异。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

  在此前各省份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被作为重大变化,引发学校和学生备考重心的调整。类似地,在初中阶段,郑富芝表示,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行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到底是什么?郑富芝称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做法,推广“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的负担。“现在好多地方初中学生毕业之后,考两次,一次是毕业考试,一次是升学考试,好多地方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就“两考合一”了。当然了,我国发展不平衡,差异很大,一定要留下逐步过渡的空间。”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一个是毕业考试,一个是招生考试,两个性质不同的考试,能凑成一个吗?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对此表示认可:“学业水平考试称为是目标参照的,它是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来确定合格还是不合格,招生考试称为常模参照,你是在人群当中5%还是10%还是15%。两者是两种个不同的考试,应当说“目标参照”和“常模参照”都是相对的,不是相对立的。两者之间都是要通过适当的技术,本来是合格和不合格,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分布,转化为为选拔所用。”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坦言,计分科目到学业水平考试的一系列调整,要求学校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划。“这次改革的突出点是强调共同基础和全面发展,所以是全科开考,是两考合一,统一归纳到这个学业水平考试这里,而且所有的科目有学的就必考。这就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均衡,过去师资队伍更多的在中考科目上比较强,现在就要求在那些传统意义上,不是重要科目的科目的师资也要配备得比较强。”

  教育部表示,综合改革试点将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通过改革,预计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编辑:高杨

关键词:中考改革;文化课;体育;计分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北京市公布中考改革方案 增加学生选择权

新的中考改革从2018年开始实施。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及化学、体育共计9门课程,总分为580分。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而外语则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满分为100分,其中60分为笔试成绩,只能考一次;40分为听力、口语成绩,与笔试相分离,但学生可以考两次,取最高分成绩。其他科目,实行选考,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成绩由高到低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

2016-04-08 07:00:00

青岛最新中考改革方案出台 完全等级制暂缓

2014-09-09 19:17:00

[教改辩证法]等级制的“输”与“赢”

2014-09-04 08:0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