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扬子鳄被称作长江“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为生活在长江流域,所以被称作“扬子鳄”。

  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使这种珍贵的动物种群能够延续下去,我国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如今,扬子鳄的核心栖息地已完成生态修复,因此2021年5月,扬子鳄将迎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年度野外放归。

  为什么扬子鳄必须要放归野外?放归有哪些前提条件?很多人也喜欢“放生”动物,认为这是一种“善举”,为什么有些放生自然的行为,反而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为什么要放归野外?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扬子鳄种群曾逐渐减少。我国对扬子鳄的保护非常重视,从1979年开始就在安徽宣城启动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系统保护,如野外放归、栖息地保护等工作。

  如今,我国扬子鳄种群已得到不断恢复壮大。最新一次的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扬子鳄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最低谷时的约120条,上升到约200条,种群衰落趋势已经得到彻底扭转。而即将到来的5月,扬子鳄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放归活动。这次将在安徽省宣城市六个片区以及芜湖市的一个片区,共计38处较为适宜的栖息地进行放归。放归总数将达到530条,超过历年来放归总和。

  据了解,最早从2003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开始了扬子鳄的野外放归工作,到了2019年,更是对扬子鳄野外放归进行了更为系统科学的五年计划,2019年放归扬子鳄120条,2020年放归280条。追踪监测显示,此前放归的扬子鳄都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恢复了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并且开始繁育后代。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孙四清表示,扬子鳄从人工繁育到重返自然,不但能恢复和扩大野生扬子鳄种群的数量,增加当地野外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扬子鳄作为一种旗舰物种、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之一,能够较好地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人员将结束休眠的扬子鳄搬运到室外的养殖池边(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新华社)

  野外放归并不简单

  当然,野外放归的扬子鳄有很多前提条件。放归活动,并不是把人工繁育区的扬子鳄全部扔到野外去,每一条获得放归资格的扬子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般来说,体型匀称、身强体壮的扬子鳄是野外放归的最佳选择。除了外观的筛选之外,专家还会对备选的扬子鳄进行DNA测序、基因比对等遗传背景分析。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蒋宣清介绍,放归的扬子鳄会尽量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雌雄鳄鱼。同时,放归前还要对人工繁育的扬子鳄进行野化训练。野化训练区模拟自然状态下扬子鳄栖息地,让它们自然地栖息活动,自主觅食、自主营造洞穴和自主繁殖。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育以后,再放到经考察论证后的区域,确保它们能够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自然繁衍。

  放归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给每一条放归的扬子鳄植入用于辨别身份的芯片。另外,还有约五分之一的扬子鳄会佩戴卫星追踪器。

  可不要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了。放归活动过后,为了加强保护野生种群和野外放归的扬子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成立了5个保护站,并且聘用了22位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担任生态巡护员。

  放归活动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放归后的日常监测,都要本着科学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未来2年,扬子鳄的野外放归数量并不会增加,反而将逐年递减。

工作人员准备放归扬子鳄(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新华社)

  野外放归≠放生

  野外放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放归动物自身的各方面条件,还要考虑放归环境的生态情况等,是一个科学判断的结果。

  而放生,只是把被捕捉的或人工饲养的动物,简单放回到自然里。看似是好心善举,但因为缺乏科学判断,有些放生行为恰恰会好心办坏事。有些人工饲养的动物,因为已经不能适应野外的生存条件而死亡。有的放生行为,还可能在放生地造成物种入侵,对本土的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监制:梁悦

  记者:总台央广记者鹤佳 安徽站王利 安徽台蔡薇 宣城台杨慧

  编辑:富赜 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