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19岁技工获“江苏大工匠”称号 盘点各国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2018-01-09 12: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上大学几乎就跟没出息划上了等号。而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技术精湛的技术工同样是社会所需的人才。近日,在江苏省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几位不到20岁的小伙子被授予“江苏工匠”的荣誉称号,还被奖励了30万元至50万元的奖金。据了解,他们都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靠一双巧手和艰苦的训练,在世界级大赛上获得了大奖。

  其中一位名叫宋彪,作为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19岁的他不仅获得“江苏大工匠”称号,并被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次江苏省政府的奖励中,还拿到了80万元奖金。一路走来,宋彪坚持着“拿不好笔杆子,就拿好工具”。凭着手艺就能获得“副高”职称,这在江苏省尚数首次。

  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必须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从源头抓起,弘扬“工匠精神”。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普通的技术工依然得不到与大学生们同等的待遇和提升空间,也没有几个家长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放弃所谓更有保障的学术之路而选择技校。

  放眼海外,职业技能人才是否就不如学术型人才?其他国家是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怎样培育工匠精神?

  德国:重视职业技能教育 社会经济体系保障技术工人正常生活

  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与其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表示,德国真正做到了“拿不好笔杆子,就拿好工具”。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往往很自然会想到德国。的确,德国是一个匠才辈出的国家,盛产能工巧匠,也正是因为拥有大量手艺娴熟的技术工人和工匠精神,才使得德国的产品能够做到极致,保持世界一流的质量水准。而这一切又源于德国充分体现“拿不好文具就拿好工具”的特殊教育体系。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四年之后孩子们会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被送入文理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类学校继续学习。不同的是,前者用的是“文具”,后者用的是“工具”。这是一种非常现实有效的教育体系,完全根据德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量身定制。在保证科技领先所需少数精英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德国对技术工人有着大量的需求,所以很早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然拿不好“笔杆子”,那么就拿好“工具”,练好童子功,成为一名行业的匠才!

  德国的社会结构是枣核形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加上德国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们只要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就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如就医、入学等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工匠精神,以物质鼓励能工巧匠,但是其社会经济体系决定了即便手里拿的是“工具”而非“文具”,照样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当然,前提是,你得是一名能工巧匠。

  英国:工匠精神从定制西装中即可体现 近年开始重视职业教育  

  英国有很多著名的百年老店、百年名牌,它们无不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表示,英国的工匠精神从一套西装里就能得以体现。

  在英国首都伦敦的市中心,有一条长约300多米的大街,叫做萨维尔街,身着这条街出品的定制西装,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名流身份的象征。拿破仑三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英国查尔斯王储都曾经穿过这条街出品的定制西装。数百年来,萨维尔街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也被誉为世界男装的工艺典范。萨维尔街有一家名叫“韦尔什·杰弗里斯”的百年老店,其女合伙人表示,完成一套全定制西装至少需要50个小时,经7人之手,客人往往需要等待2-3个月。为了量体裁衣,裁缝们需要测量50多处地方,记录顾客的身高、肌肉形状、体型等细节。全定制西装的最基本标准就是不能在衣服外部看到车线,扣眼周围的线均为手工缝制。她还表示,最近一位80多岁的老顾客拿了件1950年做的西装回店里修补,并且说这还不是最久远的,因为这家老店不管年代多久远,都会一直保存着当年顾客定制西装时的记录信息,甚至还保存着曾经的顾客——前首相丘吉尔年轻时在这里定制的军装。

  然而,能成为大师的人毕竟是少数,英国也有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这一度导致英国国内本国人很少从事技术类工作,基本靠移民支撑。近些年,英国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从培训经费来看,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使得学徒制的参与率和完成率大幅上升。

  日本:“精益求精”是一种信念 匠人精神受到国家重视和鼓励

  提到工匠精神,日本也是一个代表。众所周知,作为制造业强国,日本的电子产品独树一帜。而工匠精神就是日本电子产品的DNA。精密的电子产品少不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人。日本是如何培养出大量的职业技工的?他们的待遇如何?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的工匠精神可以说举世闻名,工匠精神存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的承认。在日本,精益求精是一种信念,不仅仅存在于手工技术上,在清扫这种看似不需要精深技能的行业,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也被视为富于工匠精神,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和赞叹。比如在羽田机场有一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其清洁工作堪称完美,多次被媒体报道,可以说是保洁行业的明星。类似的宣传非常多,例如NHK电视台的系列节目“工匠达人”等都详尽地向人们展示了匠人是如何克服困难、磨练技艺,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永不停步的。这些节目、书籍,观众和读者看后都感到叹为观止,从而对这种精神产生崇敬和憧憬。有一位玻璃制作大师就因少年时看到了这样的节目,决心从事玻璃制作工艺,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成为玻璃工艺界的顶级人物。

  在国家层面,匠人精神也受到重视和鼓励,比如政府会授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继承者“人间国宝”的称号。他们都是文艺、工艺行业的翘楚,受到民众的极大尊敬,在经济方面不仅受到国家的奖励和补助,其作品价值也随着技艺的精深水涨船高。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