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凉山9月13日消息(记者韩民权 张明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记录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见证干部群众用双手创造人类减贫奇迹的生动实践,中国之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特别报道,13日继续聚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出《喜德县的产业园》。2020-09-13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青山脚下,上百个长条形的蔬菜大棚齐齐排列,紧绷的表面在烈日下发出金属的光泽。
  棚内,蔬菜一片葱郁。眼前的场景,与“贫困”似乎没有太大关联。这里是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最后7个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喜德县。
  龙天丽:我们之前哪儿有工作就去哪儿干,一年可能就赚一两万,存款也存不到,边挣就边花了……
  龙天丽今年40岁。过去出门,她总说自己的家在“拉克乡源泉村”,2017年以后,这个定位变成了“邡达产业园”。如今,和她一样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工作的老乡已超过百人,“家门口”打工,增加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幸福感。
  龙天丽:出去打工还要出车费、生活(费),这近嘛,开支也就少了,吃饭可以在家里吃,家里也照顾得到,一天可以挣100多块钱。
  在发达地区,每天百余元的收入不算高,但对产业园周边4个重度贫困村的70户重点贫困户来说,这份收入是改变生活的起点和希望。“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邡”是“什邡”的“邡”。同属四川,什邡人不仅将这里的大棚建得有模有样,更毫无保留地分享农作物培育的技术和订单农业的经验。
  除了四川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喜德县收获的帮助还来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在广东佛山对口援建的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采摘好的一批批甜菜心正存入冻库,等待发运。
  扶贫干部:一车最少是22吨,基本上可以达到3天2车的情况,以后我们二期完成就可以1天1车。
  “公司+生猪代养场+现代标准化蔬菜种植园+贫困户+村委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推行了半年多。鲁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翁古阿合说起“循环种养”,头头是道。
  翁古阿合: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种植为主,在离我们基地5公里以外,还有一个年出栏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我们可以通过生猪养殖厂的肥料,加工了以后用到种植的基地里面来……
  “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的元素,在喜德县一一落地。以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为例,全乡997户4190名贫困户全都抱团入股,年人均增收近千元。
  翁古阿合:第一,我们土地的流转费用;第二,务工收入;第三,我们全乡的贫困建卡户,利用产业扶持金入股到园区里面来进行分红,占股是60%;第四,所有的农户贫困户可以在我们这个基地里面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
  从“输血”到“造血”,喜德人受惠于农业产业发展,也着力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今年上半年,喜德县新建现代农业设施1300余亩,新建养殖圈舍5000余平方米,落实农业产业奖补资金3500余万元。据摸排预估,2020年喜德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均在4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