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韩晓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上海杨浦滨江区域,百年前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40多年前曾是机器轰鸣、装卸繁忙的大型国营企业集聚地。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通过活用工业遗存,打造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2020-8-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78岁的阎式松老人,在杨树浦路1929弄住了一辈子。100年前,他的父亲与家人来到这里扎根。虽说紧邻黄浦江,过去像他这样的附近居民,却很少能够亲近这条上海的母亲河。

  阎式松:我们小时候这个江边是不允许我们过来的,因为都给厂占据了进不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滨江不少老厂纷纷关停或向其他地区转移,一座座工厂大门紧闭,荒草丛生。

  阎式松:慢慢地式微,到最后杨树浦路很颓败了,杨浦区的中心已经慢慢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经过黄浦江两岸开发,2017年底上海滨江两岸45公里全线正式宣告贯通,过去封闭的工厂成为了市民游客的“亲水空间”。沿途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纵横交错,儿童嬉戏玩乐,年轻人挥洒着汗水,游客们也纷纷拍照留念……

  72岁的市民马翠兰在附近住了20多年,只要不下雨,几乎每天都来。

  马翠兰:非常人性化,走到哪里有座位,走到哪里有水,布置得都很好,老百姓进来可以骑自行车、健身。

  滨江岸线上,沿岸的栏杆依旧保留了过去高桩码头的工业遗存,偶尔点缀的老工业设施与成片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上海船厂、杨树浦水厂、新怡和纱厂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成为了这里的名片,这条过去的“工业岸线”脱胎换骨,变身“艺术客厅”。

  根据规划,杨浦滨江区域计划投入近一万亿元进行开发,将老工业遗存和老旧城改造结合,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阎式松住了一辈子的杨树浦路1929弄也在滨江开发最新一批的旧改名单中,尽管有些许不舍,但他更期待改变。

  阎式松:终于要告别我这个老宅了,从感情上说,住的时间长了难免总有一些感情,但是全部拆掉,再发展起来,是凤凰涅槃!也是一件好事,全部要脱胎换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