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破除行政壁垒 构建制度保障

2019-02-24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杜震 王志达 纪乐乐)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刘志东是北京万生制药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如今生活在沧州,和北京相比,光是上下班不堵车就让他有点小激动。2019-2-24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刘志东:在北京,我上班四公里,一开车半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两个小时都有可能。每天如果把大量时间耗在路上,我觉得很烦躁。

  刘志东已经在北京过了快二十年。他回忆离开首都,迈出这一步,挣扎了好一番。因为对于药企来说,迁出去,新的厂区审批时间长,还“丢了北京户口”,着实吃不消。

  刘志东:第一个就是我们北京药的商标估计就不能再保证了,我们过来以后要重新申报、审评,周期最快我估计得三年以上。

  制度的壁垒在2015年逐渐开始松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对北京医药企业组团进入园区的项目,由原北京食药监局审批和监管,这些企业,“北京药”的身份保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张一平表示,这一步能实现,在于三地政府间敢于转变固有思维。

  张一平:实际它根本的意义是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改变的是政府自己,而服务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是企业。

  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唐山曹妃甸,一条从北京搭建过去的社保专线彻底解决了首钢京唐公司人事服务中心副主任田伟杰的苦恼。这之前,他在京冀两地间“跑断了腿”。一万多人的企业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五险一金需要在北京缴纳,焦虑、着急成了常态。

  田伟杰:办半天可能办完的情况下,周三可能回来,如果说有的业务复杂的话,来来去去小一周时间没了。

  2017年11月,京冀(曹妃甸)人社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了北京与河北人社部门共建的人社系统全国首家跨省异地人力社保服务机构。北京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郭峰挂职到曹妃甸,用他的话说,这实现了“进一个门、办两地业务、获两地服务”。

  郭峰:这是最基础的一部分,没有这条线,我们啥业务都不用讲。

  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到第五个年头,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整合规划也呼之欲出。更大范围的区域共建共管带来的利好也越来越明显。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把握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责任,实现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

  这样的成果,正与京津冀三地的在打破行政壁垒上作出的努力不可分割。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年来看最大的体制机制(突破),就是从原来的竞争不合作,向现在的合作、深度合作拓展。这种体制机制的突破是全方位的,全层次的,而且是全领域的。

编辑: 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