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十九大报告解读·伟大变革】经济体系现代化——哪些调整,哪些创新?

2017-10-20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王健 马闯 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十九大报告系列解读《伟大变革》今天播出第二篇:经济体系现代化——哪些调整,哪些创新?2017-10-20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都说“质量和速度不可兼得”,中国经济这五年之所以亮眼,恰恰是因为它在“速度和质量”间找到了那个平衡,就好似一列高速行驶的“复兴号”列车,不但速度快,而且方向稳,这实属不易。

  习近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习总书记关于“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提法格外显眼。事实上,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最初“现代化”的构想,就是指的经济领域。但是,块头大并不代表身体强,经济的体量大也并不代表结构合理。经济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体系”二字。中国经济,正在从“长体重”向“强体质”转变。

  习近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蹄疾而步稳,复兴号列车两侧不断闪过的中国风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那么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是如何从过去延伸向未来的?

  “经济”这个词很大,大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经济”这个词很小,小到牵动百姓一日三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后,39年不曾改变。在这个不变的路线规划下,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去河南考察的时候。记者第一次面对面听他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是在那之后大约半年,他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立冬刚过的北京,天气微寒。

  习近平: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结构、动力,总书记为“经济新常态”框定了三个关键词。一年后,同样是在秋冬之交的北京,他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新思路,为经济结构转型按下“快进键”。

  习近平: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的多个场合,都讲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他说这是中国经济的指挥棒、红绿灯,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开出的实用药方。

  习近平: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国需要榜样。今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此前一个多月,总书记在河北安新县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讲明它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雄安崛起必将改变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版图,未来中国经济新格局也必将更加平衡。

  各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党代表们的共同期待。从他们讨论报告时的激情中,也能听出他们对“现代化”的强烈决心:

  宁夏代表石泰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全面创新引领全面发展。

  江西代表鹿心社:只有把握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才能找准发展的方位、方向和目标,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

  安徽代表安进:要加强创新,弘扬工匠精神,让国有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年终临近,中国经济再添暖色: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下半年有望实现7%;年底,中央企业改制将基本完成;第三批自贸区刚刚传来半年捷报——红利释放,新增注册企业超过6万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中国的大开放贸易角色之于世界,更显重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 申明宽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解读;伟大变革;经济体系现代化;调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