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改革,打破固化的藩篱

2017-02-25 07:00: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系列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今天推出第六篇:《改革,打破固化的藩篱》。

万生沧州工厂工地外

  央广网沧州2月25日消息(记者刘祎辰 高敏 贾立梁)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新春假期刚过,在北京万生药业位于河北沧州新的厂区,工程建设负责人王海明说,异地建厂是响应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安排,更是完成了企业自己多年来的心愿。2017-02-25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王海明:我们有所有原料药的批文,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车间和设备,我们原来的原料药车间只有700平米。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始了原料药生产基地的考察,但是药品生产的转移是严格受控的,要进行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转移,要做很多验证,至少要两三年,而且成本投入非常大,每个品种至少一千万以上。

王海明接受采访

  王海明表示,原料药自产能节约大笔成本,若不是苦于北京市内局限的土地和漫长的文号转移流程,许多药企都愿意来河北建厂。2015年冬天,北京和河北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延伸监管”成为解开迁移难题的那把钥匙。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二局局长沈玉堃:这些医药企业的诉求就是想要保留住北京药这个身份,另外在2017年底前要完成疏解。最后北京食药监局和我们河北省药监局一块给国家药监总局打的报告,最后批复了这种延伸监管的模式,北京食药监会专门分一个机构过来,监管咱们这边。

  管理机制的一个转身,带来的是市场主体的群起响应。仅延伸监管落地后的几周里,就扎堆涌入了20多家北京企业完成与园区签约。截至目前,园区一期共签约北京药企53家,占到了全部66家签约企业的绝大多数。

车间内设备已经安装完毕

  长久以来,作为三个独立的省级区划,京津冀三地间天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政策差异和行政区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就需要让企业在三地布局时不再跨越重重藩篱,纵横京津冀宛如在一地。由于这样的并无先例可循,三地还专门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随时应对新发现的难题。

  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臣:我们制定了《关于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推进机制工作方案》,推动建立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班主任联系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的三级会商。

  去年京津冀三地实现的专业技术职称互认,就是常态化会商取得的众多成果之一。天津市人社局人才流动开发处副处长祝露介绍,三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已经出现的北京人才向天津、河北流动的新趋势,而改革的方向就是适应和推动这种趋势。

  祝露:京津冀三地其他区域的人才,来到咱天津工作,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是可以互认的,我们就不再进行复聘或者是重复的确认了,省去了这么一个流程。

  事实上,无论是药品监管的延伸,还是技术职称的三地互认,都仅仅是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众多体制机制创新中的缩影。2014年7月1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走出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货物跨关区报关提速一倍;2015年6月,京津冀网上办税统一平台上线运行,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为企业加快三地布局创造办税便利;就在不久之前,保监会宣布开始在京津冀地区试点跨区域经营备案制,为中小险企迅速拓展京津冀市场开辟通途……每一项改革的落地,都是一重藩篱的应声消除。

  2015年,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这里有北京积累的优势经验、有河北广阔的改革沃土,更有天津自贸区这样的的试验田,京津冀三地的探索必然为其他区域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

  国家发改委原主任徐绍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正是要在人口经济密度非常密集的地区,怎样调整经济结构,怎样调整空间结构,走出一条新路,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不但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群的发展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未来像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等都还会产生一批成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 巩盼东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改革;打破固化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