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 中国之声《朝花夕拾》两会特别节目《两会“艺”起谈》主持人程穗儿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这次两会,她带来了哪些议案建议?非遗如何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指尖艺术”编织美好生活,她又有哪些新思考?

履职五年,聚焦当地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程穗儿:今年两会,您带来了什么建议?

杨昌芹:今年两会我带来了三个建议。第一个是应加快修建泸州到遵义的高速铁路,这是老百姓的心声。因为仁怀、赤水只有一条高速通往外界,没有高铁。贫困地区的百姓脱贫后,想要全面振兴乡村,就要走出去,使贵州融入成渝经济圈,而修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

第二个是针对品牌专利进行转化的建议,我希望国家对贵州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我认为贵州全面脱贫后若想发展产业,就必须有知识产权和品牌,这样才能把生态价值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经济价值。因为知识产权和品牌是产品作为商品通往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个是关于保护和发展非遗的建议。我认为我们要打造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研学、体验培训、品牌运营、宣传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把非遗品牌化、产业化,用品牌引领市场,以达到用市场养活文化的目的。因为在基层,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程穗儿:加快修建从泸州到遵义的高铁的建议您坚持了五年,让您执着的原因是什么?

杨昌芹:虽然我们是最早脱贫的县市,但这一带没有高铁,交通不便影响了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想发展产业,想走出去,想融入成渝经济圈,出山的交通是关键。所以我们的发展离不开这条高铁的修建,这也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

程穗儿:这次您的建议中专门有“竹编产业如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内容,关于这个内容,您有哪些新的思考?

杨昌芹:传统手工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就是要把工艺品做成产品,把传统手工业产业化、市场化,让它变成未来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就竹编工艺来说,我们可以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进行传统竹艺的设计与研发,形成品牌并推广。我相信我们把它做成产业,有市场,就会有发展,从而也会形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特色。比如现在推向市场的竹编产品可以用作装饰,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做成竹编画,而最抢手的产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私人订制,把客户的想法通过我们的设计和手艺变成现实。我觉得竹编工艺要让大众接受,就必须融入生活,融入时代的审美,然后才会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像我的初衷一样,我这辈子干完后,还会有下一辈接着干。

程穗儿:作为履职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您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些建议收到了怎样的反馈?

杨昌芹:比如我发现非遗传统手工业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就向文化部门提出了我的建议。我认为国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成立专项培训基金,让年轻人看到国家在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后来,随着国家和传承人的努力,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

主持人程穗儿

助力乡村振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

程穗儿: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赤水竹编?

杨昌芹:根据县志记载,赤水竹编应该产生于明末清初,但实际上可能会更早,因为我们日常所用的农耕用具就属于比较粗糙的竹编工艺。后来竹编工艺就发展成为席子等生活用品,再到后来我们又应用这种手艺将其做成平面竹编画和精细立体竹编。现在生活中的灯罩、茶具等都是我们的竹编产品,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应用不同的竹子,比如做包,就需要用到楠竹、水竹、斑竹这三类竹子,而且越老的竹子越好,因为老的竹子更结实,包浆程度会更好。

我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经过砍竹、破竹等20多道工序,再经过掐丝、拉丝后做出来的产品才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金黄透亮。所以从砍竹开始,到分层、分块,再到拉丝、分匀,都是十分细致的工序。有时候可以把一厘米的竹片分几十次甚至更细。我们申遗的时候,用专业工具测量过,四片竹丝折叠起来只有A4纸那么厚,可以说是细如发丝。

程穗儿:听说每年两会的时候您都会带一个非常大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赤水竹编作品。我特别好奇您今年带来了哪些新的竹编作品?

杨昌芹:今年两会我带来了一个竹茶品盒,它相当于一个多功能的盒子,既可以装贵州特产茶品,又可以做包装。而且结合了赤水竹编这项传统工艺,可以说,这个竹编作品属于乡村振兴和传统手工业融合发展的新创意。

程穗儿:去年竹编产业整体发展得怎么样?您觉得我们竹编的市场竞争力在哪里?

杨昌芹:去年竹编产业在前年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产值达到了1800万元,带动了一百多名员工就业,间接带动了赤水市三千人以上从事相关行业。

我认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是个性化,以及把产品变为商品的能力,而且我们当地的竹节非常长,适合立体竹编,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此外,我们的市场销售逐步提高,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响亮。

杨昌芹

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程穗儿:您有一个建议是围绕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主题提出的。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产学研基地的特色?

杨昌芹:我们产学研基地的特色是生产、加工竹编,不仅有研发、设计竹编和培训课程,同时也是研学体验和校外劳动实践的基地。如今,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我们还把培训的“材料包”做成教授手工艺的课程,这是另外一款产品。

程穗儿:当地的产学研基地,培训对象主要针对哪些人群?什么样的思考让您觉得产学研基地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杨昌芹:现在的培训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的技术培训和小朋友的体验,涵盖年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这种活动,教小朋友用竹子制作小动物,让他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成就感,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此外,产学研基地还是大学的实践基地,比如现在就是上海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

我认为我们创业就是要不断琢磨,不断发展。非遗既是传统文化,又是文化产业,因此我们就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不断破题。我尝试了以后,觉得这条路在非遗的传承中是可行的,就想把它分享给大家,让各地都能够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文化特色来参考,让更多人少走弯路。这已经成为了我一辈子坚持的事业,所以我会更用心,这是我对传统手艺的情怀。

程穗儿:现在大家都喜欢深度游,愿意去了解当地文化,产学研基地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地方。

杨昌芹:贵州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有特色的省份之一,如今,旅游不仅是观光游览,还可以是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所以我们产学研基地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大同古镇中的基地,一楼是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和展示销售平台,二楼是生产加工平台,三楼是研学体验和培训平台。加上大同古镇是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这种外部环境同基地一起加深了旅游的体验感。

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审美

程穗儿:从2007年您开始学习赤水竹编算起,至今已经15年了,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杨昌芹:从事竹编行业15年,我已经从学徒成长为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下一步我会把品牌发展好、推广好、宣传好。去年我们申请以赤水竹编为主的地标产品和地理标识名牌产品等,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可以依靠这项技艺来增收致富,由此我们也获得了“中国竹编工艺之乡”的称号。随着赤水旅游的发展,我们也会逐步迎来更大的市场。

程穗儿:听说您为此还专门到上海一些美术院校去进修学习?您能不能和我们聊聊这一段学习经历和您的收获?

杨昌芹: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能力,我去了上海美术学院、清华美院以及一些大型美术院校学习。如果我不会设计,就无法把客户的想法更好地变成现实,就无法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审美,使其变成商品。到上海学习后,我发现跳出这个行业看,竹编可以和很多东西融合,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通过学习,我也成为了“极竹堂”的首席设计师。

程穗儿:您曾经说过,希望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艺术收藏价值的大师级作品。目前这个愿望进展到哪一步了?

杨昌芹:现在我还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想要做出大师级作品的话,还需要沉淀,希望十年后可以实现。

监制:郭静 白中华

主持:苏扬

编辑:王鑫 乔仁慧 殷宇堃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