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 作为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苏州评弹历经400多年,通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流派纷呈、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说噱弹唱演,妙趣横生,深受百姓喜爱。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全媒体时代到来,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如何应对问题与挑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朝花夕拾》两会特别节目《两会“艺”起谈》主持人苏扬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细化措施,优化苏州评弹发展现状

苏扬: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两会您带来的提案?

盛小云:我的提案是《关于优化“苏州评弹”生存状况的提案》,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地区约有160多家售票机制的长篇书场,江、浙、沪一带加起来约有四五百家之多。院团的演员按演出分成作为每月工资,多演多得,演好多得。富有竞争性的长篇书场售票机制更是促进了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良好的生存状况为评弹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人才辈出,书目繁多,各地区的广播书场每天的收听人次达一亿多。

然而,随着文艺样式的多样化、利益驱使的短期化等影响,传统艺术受到很大冲击,不少书场关闭,演出舞台萎缩。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评弹的发源地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举措,不仅有苏州评弹学校,每年为江、浙、沪各专业团体输送优秀人才;还有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以及多个评弹专业团体;每三年还举办一次中国评弹艺术节;更有120多家社区公益书场的创办为演员提供了舞台。如此,团、校、馆、场、节“五位一体”工作架构的确立,给苏州评弹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出环境。但是上海、浙江和江苏其他地区的评弹演出舞台数量不断减少,情况令人堪忧。

苏扬:针对评弹艺术整体的发展,您提了哪些建议?

盛小云:为了更好地发展评弹艺术、更好地满足百姓需求,我提了四条建议:

一是在保持现有书场正常运营的同时,各地区、各乡镇按需开发创办新的社区公益(低票价)书场,利用文化馆(站)现有场地。

二是鼓励、引导现有(免票)社区书场低票价准入制,因为完全免票进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没有“票房价值”就没有“良性竞争”,演好演坏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这样不利于青年演员的锻炼培养,必须引导评弹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在保持社区书场公益服务的同时,加大对现有票房机制书场的政策保护,如推行1:1的配套奖励措施,既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中青年演员去经营性书场演出,又有利于营造健康长效的市场环境。而演员们既可以在市场竞争机制中实践历练,又可以给他们提供高于社区演出收益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借此提升团体的艺术生产力。

四是营造江、浙、沪评弹市场均衡发展的局面,需要江、浙、沪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发力,在地县级城市先行先试,逐步铺开,成为示范引领,构建起健康科学的评弹文化市场的发展生态。社区公益书场的普及既可以解决团体演员的生存困扰,也能够服务广大民众。

加大线上传播,让没接触过苏州评弹的观众感兴趣

苏扬:在融媒体传播方面,您有没有提出您的想法?

盛小云:近几年,各种媒体对苏州评弹的宣传力度非常大。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加入了苏州评弹的元素,线上线下都能欣赏到评弹作品,游客来到苏州听一曲弹词开篇、品一杯碧螺春茶成为了一种时尚。

然而,我认为线上的传播平台也要有序规范,在上传时应该有相应的手续,如:上传者是否有版权和著作权。有时,我们新创的作品,还在边演边改,整理打磨,热心的观众就擅自录音上传到平台上和大家分享了,其实这就是一种侵权行为。所以我呼吁大家关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尊重创作者的辛勤付出。

主持人苏扬

发扬工匠精神,用“Xin”赢得市场与观众

苏扬: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两段您经过融合创新开发出的新剧目或新曲目?

盛小云:熟悉评弹的人都知道,长篇弹词《啼笑因缘》是姚荫梅先生在上世纪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的同名小说和陆澹庵的苏州弹词本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书情的特点,一改传统书的说唱手法,经过他的精心改编和革新创造,《啼笑因缘》别开生面,蜚声业界内外,让当时的沪上书坛如沐春风;它是“姚调”流派唱腔的重要载体,也是确立“姚派”表演艺术的根基所在。之后,又经过蒋云仙老师的继承发展,更多地借鉴了话剧、影视的表演元素,“一人多角”的精彩演绎,再一次使《啼笑因缘》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喻户晓、备受青睐的长篇书目,应邀登上了布莱希特戏剧的国际论坛,更难能可贵的是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听众。

苏州评弹历经四百年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归根结蒂就在于说新唱新,且常说常新。在评弹历史上,每一部优秀的长篇书目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去芜存菁,根据时代的不同风尚、观众的不同需求和说书人的不同诠释,以艺术的、开放的眼光去进行改革探究和勇敢实践,才更好地保存了优秀经典书目的返璞性、本真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啼笑因缘”新篇《“娜”事Xin说》的创新初衷亦是如此。

原书中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与男主人公樊家树之间本有着耐人寻味的情感关系。何丽娜好像并没有得到樊家树的真爱,然而到最后又恰恰是他们俩真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是原书中对樊、何之间的恋情描述尚欠笔墨,让人意犹未尽?还是我们当代人对书中人物缺乏应有的解读力和表现力?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一连串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于是,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姑苏宣传文化人才”的项目资助以及蒋云仙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从2014年起,诚邀徐檬丹、傅菊蓉、胡磊蕾等多位专家老师对原书进行了反复研究、斟酌和推敲;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原书基础上修改调整,把戏剧性矛盾冲突聚焦在这场情感“恋战”中最深情、最痴迷、最纠结的何丽娜身上,推演出很多合乎情理的故事情节,又原创了很多细致微妙的心理刻画,如《送花会》《梦咖啡》《吉祥胡同》《逼问阿金》《花落谁家》《雨夜逃婚》等等。

苏扬:《“娜”事Xin说》,这个作品的名字为什么用拼音来代替,是出于何种考虑?

盛小云:《啼笑因缘》新篇之《“娜”事xin说》书名中的这个“xin”字,也正是改编者力求通过当代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语言,以“新”呈现、用“心”创演,更进一步去强化和丰富《啼笑因缘》的情感章回及其书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面向市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苏扬:在培养年轻后辈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盛小云:首先我对他们的要求比较严格,我认为严师出高徒。我一直对学生们说艺术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多情的是观众,最无情的也是观众,你若让他失望,他必使你失望。

我校的毕业生是很受欢迎,就业率也非常好,专业团体、景点茶楼、企事业单位都有评弹学校毕业生的身影。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在各大宾馆、景点和茶楼表演,同样也起到了推广评弹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的教育就要结合市场需求,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当然,我们学校主要还是培养评弹艺术接班人的,为江浙沪的各个专业团体培养人才,所以设有传承班,小班化教育,五年级时就要进入团体拜师学艺,实行现代“艺徒制”教育创新模式。

监制:郭静 白中华

主持:苏扬

编辑:王鑫 乔仁慧 殷宇堃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