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王逸群)今年是我们观察记录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改革的第九个年头。九年来,多校划片、教育轮岗等一系列“组合拳”让教育均衡的效果越来越显著;九年来,中高考改革在这里逐渐深入,选考、走班、分层教学,更能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双减”也是清华附中的年度主题词。

 

自主学习、社团活动、劳动实践——通过“走班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

清华附中初二年级十五班的杨睿宸平时喜欢读英文小说。“双减”之前,他放学后的时间基本全归“课外补习班”。如今,在放学后的“课后服务”中,他可以继续延展兴趣、扩展知识。杨睿宸告诉记者,最近自己正在读英文小说《飘》,但是中间有不少复杂的情节自己无法理解。在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时间段,他有充足的时间找老师答疑解惑,不需要回家拿词典挨个查。

清华附中的“课后时间”,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比赛、锻炼(图片由清华附中提供)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个学校都拿出了十八般武艺设计课后服务内容。翠微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体育传统游戏课程,定慧里小学推出了各类劳动课程,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则开设了有趣的园艺课。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介绍,他们学校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的概念,通过类似“走班制”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课后服务,“你需要在哪个地方自主学习,或者想要参加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课后活动,大家都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你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发现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段找老师答疑。在‘课后服务’时间里,班级的概念基本上没有了,所有活动都是选择性的,这是清华附中创新的地方。”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给出的2022年关键词是“精细、精准”(总台央广记者 王逸群 摄)

据了解,清华附中的课后服务,从三点半到五点半,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这一时间段都可以自主安排。清华附中初二十四班的李思睿告诉记者,如今,她和同学们更愿意留在校园里了,“我们周二是选修课,然后周四是社团,我个人因为数学方面比较薄弱,所以我一般都用这些时间去参加数学思维的拓展课程。下学期我比较想去的是一个模拟联合国的选修课”。

创新内容形式、设计跨学科作业,作业减“量”不减“质”

“双减”减少了校外培训负担,同样也要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想要做到“减”量不减“质”不是一件容易事。

以英语课为例,老师们把原来需要抄写和背诵的英语作业,变成新闻播报与课堂演讲。学生杨睿宸说,通过创新内容和形式,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重复性的作业少了,作业含金量提高了,“比如说我们生物课留过做馒头的作业,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乳酸菌的原理”。

初二年级组组长、数学老师张晓明给出的2022年关键词是“校园生态”(总台央广记者 王逸群 摄)

初二年级组组长、数学老师张晓明告诉记者,老师们还通过学科关联,合作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减少作业量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提炼整合。

张晓明回忆,在九九重阳节,老师们融合了数学、语文、生物,还有历史、美术等多学科联合设计了一项作业:首先探究九九重阳节的命名来历,这里有数学的知识,也有历史的知识;其次,因为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作业中还包括了研究茱萸的植物学特点;另外根据重阳节“登高望远”的典故,通过物理学知识探究“登上北京市最高的山,到底能够看到多远”的问题。此外,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美术课的知识为长辈设计幸福长寿卡。

清华附中每个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后作业都统筹安排做到“不超总量”(图片由清华附中提供)

减少作业量不仅仅是内容创新,日常管理中也需要制度创新。怎样把控日常作业的总量?如何平衡每一科的作业量?张晓明老师介绍说,学校研究制定了多种制度,比如“双及时”制度——及时全批全改和及时讲评反馈;“双公示”制度——在教室的黑板和楼道的电子班牌上及时公示当天的作业;还有“双统筹”制度——备课组把关作业的质量,年级组控制各科作业的总量。

“双减”之下,课堂教学同样减“量”不减“质”

“减”量不减“质”,不仅仅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契机。初三年级英语教研组副组长、英语老师朱莹介绍,老师们经过全面梳理和总结,打通了一整学期的课本内容,通过以话题为主导的“单元整体教学”来优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每一个课时都围绕最后单元整体目标的实现,砍掉相对细枝末节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们在同样的时间内“重点内容”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就增多了,在课堂上表达的时间也更多了。

举例来说,在“做人生选择”为话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中,第一课时以“听说课”的方式讨论“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结果”;第二课时以“阅读课”的方式理解“如何在不同路径中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第三课时以“写作课”的方式,结合自身经历将“面对选择给出建议”,最终落在纸面上。

初三年级英语教研组副组长、英语老师朱莹给出的2022年关键词是“增能”(总台央广记者 王逸群 摄)

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不少学校都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比如硬件设施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怎么办?如何尽可能满足学生在课后的个性化需求?

王殿军表示,归根结底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满足个性化需求做不到培训机构的“一对一”,那就从分层教学、分类施策开始入手;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够怎么办?那就考虑引入社会资源。

目前,海淀区教委通过挖掘教育资源,搭建了各学区共享资源体系——学区建立共享平台,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各学区负责搭建共享资源体系、专门资源微信群和资源“自选超市”,形成《学校课后服务资源手册》,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菜单,方便学校与机构自主对接。

2022年如何展望“双减”工作?

清华附中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生们在农田体验水稻收割(图片由清华附中提供)

对于已经开启的2022年,张晓明老师给出的关键词是 “校园生态”——“双减”之后,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和老师将迎来更好的校园教育生态环境。

朱莹老师坦言,2022年做好“课后服务”,对老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增能”二字:一方面,希望增加学生获得的能量,不能因为“双减”使得最后的教学效果“减”下来,另一方面还得增加老师的能力和能量。

王殿军校长考虑得更加长远,他给出的2022年关键词是“精细、精准”——不论是落实“双减”政策,还是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清华附中的每一步都将围绕这四个字继续改革与探索。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