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杜希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当地时间13日晚间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开启。COP26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后接受采访表示,期待各方聚焦务实行动、共同推动全球气候进程前行。

 

在经历了一天的加时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以包括《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在内的一揽子协议的达成宣告了闭幕。

作为《巴黎协定》实施生效以来的第一次气候变化大会,本届大会承载着各缔约方和全球对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支持方面取得平衡、有力度、包容性的成果的普遍期待。大会的协议关注了应对气候变化科学与紧迫性、适应资金、减缓、损失损害、政策实施、协作等问题;在此前两届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始终未能取得突破的有关市场机制内容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在本届大会最后的冲刺谈判中达成了共识。赵英民表示,这为巴黎协定全面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赵英民说:“国际碳市场实际上就是《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里第六条的相关内容,我们既要强调维护环境的完整性,避免重复计算,同时又要基于规则,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整个谈判进程当中,要基于公平,基于共同担有区别的责任。目前全球升温的气候变化的这样一个结果,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序排放导致的,这里边主要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因此这个历史责任非常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各国都要基于化石能源逐步减少作为我们脱碳的起点来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停止使用煤炭,这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各方博弈的焦点,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这一次会议最主要的成果就是达成了包括第六条在内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相关议题的谈判,为落实《巴黎协定》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同时,关于发展中国家核心关切的关于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本届大会也取得一些成果。但赵英民也坦言,有关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对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支持资金有关兑现问题实际上未能取得令发展中国家满意的结果,未来仍然面临挑战,各方应积极落实相关承诺。

赵英民说:“各方同意将长期资金的议程延续到2027年,发达国家将继续现有资金支持义务到2025年,并在2024年完成2025年后新的资金量化目标的安排。对于适应问题,大会对全球适应目标也作出了下一步的安排,要求立即启动两年工作计划,即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工作计划,来落实《巴黎协定》关于全球适应目标要求。但是坦率地讲,这还远远够不够,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早已承诺的1000亿迟迟没有到位表达了极大的失望,对发达国家履行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支持力度不够、预期不明也表达了不满,后续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拖堂”,可以说是每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都想竭力避免的情况,但近些年来,大会却从未按时结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此前在利马气候变化大会举行期间曾说过,“没有不拖的气候会。从中可以看出气候谈判之艰苦。”赵英民表示,在本届大会的谈判中,中国展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中美联合发表了格拉斯哥宣言,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按照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双方开展各自的国内行动,加强双边的合作,并且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给大会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中国为大会的成功举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必须聚焦务实行动,必须聚焦落实,不能把谈判好不容易达成的成果变成一纸空文。我们也呼吁,特别是发达国家,切实地、尽早地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有关资金的承诺,共同推动全球气候进程。”赵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