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园区一角

小小“黑水虻”,承载“创业梦”

“1吨餐厨垃圾我们需要虫卵的量是多少?”

“1公斤的虫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大概可以处理10吨垃圾。”

这是香港创业青年余广滔在广州忙碌的日常。在他的合作伙伴——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文锋副教授团队的实验室里,余广滔看着刚培育出来的黑水虻虫卵,心里又踏实了不少。

余广滔和他的合作伙伴——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文锋副教授

这种名为黑水虻的小昆虫承载着余广滔的大梦想:黑水虻专门以各种有机废弃物为食,用它处理垃圾可以极大减少填埋;同时,它又能做成含优质蛋白的人类食品,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提供方案。

余广滔办公室里的“黑水虻”展示品

余广滔此前在香港做有机废弃物分类回收已经小有成绩;而国家倡导绿色循环、内地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风口”,再加上昆虫生物技术带来的灵感,让他决定把创业版图拓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余广滔说:“第一步,我们从香港来深圳,两地地缘接近,基本是同城的概念。深圳前海对香港年轻人回来创业有很集中的政策、很好的环境配套,上午注册公司、下午就拿到印章了。包括这边管理团队的组建、进出口业务都非常完备。”

去年12月,余广滔在深圳前海创办了库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就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园区内。他的公司成了前海一万多家港资企业之一。

余广滔办公室所在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园区一角

从注册公司、到找学术研究团队、再到落实产品加工,余广滔在大湾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今年8月,公司首批黑水虻蛋白饲料产品已经实现小规模生产,并在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取得了亮眼的销售成绩。

公司首批黑水虻蛋白饲料产品在亚马逊平台取得了亮眼的销售成绩

东莞:“上午的想法,下午就可能变成成品”

余广滔更宏大的创业目标,是基于黑水虻的特性,做出一套从源头垃圾分类到后端垃圾处理的整体方案。针对更为复杂的系统研发环节,如何找到一个能把“想法”迅速变为“成品”的空间?余广滔在大湾区的另一座城市——东莞,寻到了答案。余广滔说:“我们的项目是一个‘跨界’的技术融合,最后要做一个叫做‘养虫子的AI系统’,里面会有各种感应器,会有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这里面会配合很多自动化的、机器人的部分,而东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集群。”

通过深圳前海管理局和东莞松山湖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余广滔很快和固高科技“一拍即合”,将系统研发的实验室和产品展示中心“安家”在位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固高科技园内。在这里,余广滔的库基生物产品展示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中。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基地,将在11月底建成开放,并向客户集中展示一套完整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再生系统。

有机废弃物处理再生系统展示中心施工进度俯视图

是“香港创业青年”,更是“大湾区人”

库基生物的产品展示中心也将向客户展现余广滔的这次“逐梦之旅”。余广滔说:“回来大湾区这一片,我们的总部在深圳,教授、生物技术的‘软’的部分在广州,东莞又把‘硬件’制造好了,所以我们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一条沿江高速’就把我们项目的重要部分都串联起来了,来回也就一个多小时,包括我回到香港。所以我们也是享受到了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不同的产业优势。”

余广滔的爱人和孩子,现在也跟着他在深圳前海生活。爱人和他并肩创业,两个小朋友在前海管理局的协调下,上了当地的公立幼儿园。眼下,余广滔正计划着在大湾区的其他城市继续“逐梦”——比如,考虑在惠州筹办新工厂,在香港、澳门做产品的本土化测试和国际化推广……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只是“香港青年”,更是“时髦”的“大湾区人”。

余广滔说,可能以前很多平台你要去到各个市去沟通,大湾区的政策就能落到每一个城市,9个城市相应都会有配套的支持,平台的作用就发挥了,用更官方的话说,“找到香港青年回来创业的一个组织”,能够最快地了解到所有的东西,这真的是一个整体的联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新的重大机遇,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探索。该区域囊括珠三角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等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自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大湾区建设快马加鞭:从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到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从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到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从协同推进横琴、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雏形已清晰可见。

小故事,大格局;大湾区,大未来;

一河之隔的深圳与香港,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两座城市的合作早已由资源“过河”过渡到融合“造城”,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物业合作区管理局组织人事部部长陈海介绍:“专门面向港澳青年,发布一个前海的人才政策包,给他们提供就业的用人补贴、医疗的便利、生活的便利,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愿意到前海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展现出“9+2>11”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成效。在11城“握指成拳”、拼出大湾区大未来的同时,每座城市也在产业联动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并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局局长陈潮晖表示:“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带动整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科研平台跟企业合作,很多企业从原先简单的拿订单到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有自己的一些产品,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方向;依托港澳的科技优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

“十四五”规划纲要继续强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和相关制度改革逐步由点及面地推广,将来一定是创新链、产业链和要素链从几个核心城市向周边其他的城市拓展,这既能够激发当地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也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效应和整体的竞争力、影响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大湾区是开放程度最高、外向型经济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我们更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也要有担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下面要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几大重点任务,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产业创新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衔接的软联通,加强粤港澳合作,提高民生福祉,全力推进几个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监制:高岩

编审:彭小毛、刘黎

记者:韩雪莹 周羽 杨振 郑澍 刘祎辰

制作:李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