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钱成)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作为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旅行市场走俏迹象明显。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亲子旅游、研学旅游也受到了不少家庭青睐。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研学项目既无“研”也不“学”,且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活动设计粗制滥造,情况究竟如何?

 

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对此,不少学生家长表示支持。某位家长说:“比如我孩子参加的美术写生(研学活动),就会带着孩子走进历史博物馆,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用手中的画笔来画一画那段历史,挺有意义的。”

目前的研学旅行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由教师和学生确立研学主题、设计行程。第二种则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来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这也是目前研学旅行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因此,研学旅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学旅行公司开发的产品质量以及活动实施的效果。

在国内某旅行社工作了十多年的张颖(化名)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期间,研学类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不过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都是同行之间互相抄袭,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以及夏令营等活动。张颖说:“因为都以为做研学很简单,反正你发一个方案出来,我照着抄就行了。”

张颖透露,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部分培训机构并没有按照要求退还学生家长此前缴纳的课时费,而是将原本的学科辅导改成研学类项目,通过带领学生研学旅行,来抵扣此前缴纳的费用。此外,部分培训机构甚至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

张颖说:“从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以后,一些大型教培机构(不符合要求的课外培训)被勒令必须要取缔的时候,他们立马转变成研学旅行。因为很多家长缴纳的课时费没有消耗掉,又没有办法退,只能来参加活动,但是会比同类市场价高出不少,比如产品原本售价200多块钱,但如果划课时费可能就要600多块钱。”

张颖告诉记者,不少研学项目还存在虚假宣传以及乱收费的情况。部分人均收费数千元的活动,参观的其实都是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所谓聘请的专家讲师,其实只是培训机构的员工。张颖认为,研学的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在行程设计、选择讲解导师的过程中比起成年人为主的旅行团更要严谨和细致。

“因为一上来肯定说这是我们的某一个研学导师,孩子不会去想这个人专不专业,因为原来没有听过,你讲了孩子就听进去了,万一你讲错了,孩子听错了,那就是误导孩子。有可能孩子在未来的某一次考试,或者是在未来的某一次使用这个知识的时候,就会传播错了。我觉得研学应该要严谨一点。”张颖说。

不少旅行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这也使得部分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蕴。

此外,四川某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研学市场,学校是各方争抢的资源。部分学校相关负责人会选择回扣高的旅行社进行合作,从而不顾研学项目的质量。这也导致部分学校开展的研学项目变成普通的旅游活动,参观的场所多为免费开放场馆,食宿条件也并不理想。

为了规范研学旅行,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日前,江西省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标准,涵盖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表示,下一步,江西将遴选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起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郭杰忠说:“逐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的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研学成效,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储朝晖强调,规范研学旅行,相关部门还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储朝晖说:“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以夏令营或素质培训等名义开办的机构,在专业资质、人员素质、人员资质等方面又缺少要求。另外,相关管理方面也存在没有跟上的问题,特别是对这些机构的登记、核查以及开展业务的情况,都缺少规范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