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步入辉煌》。“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抗联依然顽强地在敌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游击战。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日名将杨靖宇在生命的最后八天,与敌人辗转周旋于林海雪原中,直到弹尽粮绝,为国捐躯!

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杨靖宇怎么生存,又是如何拼死抵抗?电影背后,东北抗联的那段历史还有哪些细节?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点击音频,听东北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里的抗争↓

 

1940年2月23日,在东北茫茫雪原中,杨靖宇背靠寒树,用呼啸的子弹回应日寇的劝降,直到生命的终点。这之前,他已经多日粒米未进,只是把棉衣露出的棉絮撕下,就着山坳里的白雪吞到肚子里。

影片《步入辉煌》把视角定格在了杨靖宇生命的最后八天,这八天的顽强抗争,剧组在长白山的密林里拍了两个多月。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人们所熟知的这张杨靖宇肖像,是根据抗联老战士的回忆创作出来的。到东北后,杨靖宇未留下一张照片。

“我要如何才能走进杨靖宇的内心”

“那个雪山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完全是自然的环境拍摄的,很多同志都冻伤了。”出演杨靖宇时,演员王刚已经54岁,接不接这个角色?起初,他很犹豫,因为杨靖宇牺牲时只有35岁。

王刚:这怎么可能呢?年龄有差异。我就按照他们的要求飞到了西安,到了西安第二天就开始造型。他们也了解一些我的情况,身高1米8多一点,可能形象上、脸型上很接近。造型的一瞬间,我心里动了一下子,我就接受了这个角色,但确实也有压力。

年龄的差异可以克服,长白山密林里的寒冷能够努力适应,最难的是如何走进杨靖宇的内心?

王刚:导演一直在提一个问题,他说,你怎么理解杨靖宇此时此刻的心情?我说,这个心情咱们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他心灵上承受的压力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流露出来的。每天的拍摄,我觉得都是人生的考验。杨靖宇将军,你慢一点,我在向你走去。

电影《步入辉煌》中,杨靖宇孤身一人和敌人殊死战斗

王刚举例说,影片的结尾,杨靖宇将军被日本重兵包围,这段牺牲前与日本军官的对话,他一遍一遍地推敲。

王刚: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天天在想,天天在品杨靖宇将军这段台词。已经5天没有吃一粒粮食,他的神态是什么?他的声音是什么?找来找去,突然有一天就感觉到了,人到了极限的时候,当他的声音发出的时候是那么无力,但是却像铁一般的坚硬。这段台词对我有很大的震撼,也是我艺术创作的顶峰。顶峰源于杨靖宇的所作所为,坚定不移地与日寇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民族的骨气,让人敬佩。

“老杨”倒下时溅起的雪雾很高,半天不散

1932年,日本在东北扶植成立伪“满洲国”,同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组织抗日队伍,率领东北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于白山黑水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及伪满当局对抗日联军进行持续残酷的军事“讨伐”。1940年年初,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入了最艰难、残酷的时期。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东北抗联战士穿的靰鞡鞋,由牛皮做成,能够抵御严寒

现实的斗争比电影里呈现的还要曲折、复杂、残酷。为免遭敌人聚歼,杨靖宇不断让部队化整为零,分兵转移。1940年农历小年,在当时的吉林省濛江县东双丫沟,杨靖宇再次突围后,身边的战士只有60余名。有抗联战士在运粮途中与敌人遭遇,还有人投敌叛变……王德金是抗联历史的研究者,他的家就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对面。王德金说,2月15日这天早上,杨靖宇和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五斤顶子西北方的一个山坳里被发现。“讨伐队”根据雪地上的足迹猜到杨靖宇的行踪,率领600多人追了过来。

王德金:杨靖宇部队是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足迹,日伪军是想方设法通过足迹来了解信息,所以他们也有很多足印专家,看足印的深浅、大小、形状,甚至包括周围的粪便,他们就可以得到很准确的信息,多少人,哪支部队。那个时期,杨靖宇的部队战略转移,不断地分兵,还有好多部队的战士壮烈牺牲,在濛江这一小片,很难再找到新的脚印了,所以日伪军的“讨伐”部队一看到这些脚印就很兴奋,足印肯定跟抗联战士有关。他们就很兴奋地在后面追,没追多远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就是杨靖宇。

杨靖宇等人边打边退,敌人紧追不放。这次战斗,杨靖宇打死敌人一名,打伤六名,但他的左臂也负了伤。趁敌混乱之机,杨靖宇奔入森林,但敌人并没有放弃追捕。

王德金:天黑了,看不到足印也看不到血迹,他们居然在没有手电筒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火柴收集起来,靠划着一根根火柴微弱的光芒去看杨靖宇的足迹和血迹。敌人也十多个小时滴水未进,有些人就掉队了。600人变300人,300人变200人,等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的时候,只剩下了50人,所以杨靖宇将军是一个人生生拖垮了600多人的“讨伐”部队。

2月18日,正月十一。两位警卫员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在战斗中牺牲,也暴露了杨靖宇活动的目标。茫茫林海,天寒地冻,雪深过膝,杨靖宇孤身一人在雪地里艰难跋涉。

2月23日,正月十六。濛江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敌人在接到叛徒告密后,又派出五批200多人,向杨靖宇藏身的地窨子包抄。杨靖宇双手持枪,奋起应战,生命的最后一刻,枪口仍然对准敌人。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杨靖宇牺牲前一晚藏身之处

今年70岁的白山市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一辈子都在研究杨靖宇和抗联一路军。从1981年开始,她先后采访过30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知情人,其中包括抗联的叛徒。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

曾在现场“围剿”杨靖宇的叛徒白万仁,多年后在接受刘贤采访时,不断流下悔恨的泪水。他告诉刘贤,老杨倒下时溅起的雪雾很高,半天不散。日伪军照片显示,杨靖宇胸部中了四颗机枪子弹,成一条水平线。

刘贤:一般情况下特等射手一个点射就射三颗子弹,但是杨靖宇的胸口是四颗子弹,就说明这个射手他也很害怕,如果要是打不着,就会被杨靖宇打了,所以射向杨靖宇的子弹是非常凶狠的。

杨靖宇牺牲后的第二天,他被断头剖腹,经化验得知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枯草和棉絮。指挥“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沉默良久。岸谷隆一郎的翻译刘述廉告诉刘贤,当时,对着已经没有头颅的杨靖宇遗体,岸谷隆一郎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刘贤:岸谷隆一郎要开“庆功总结大会”,但是他准备了一宿的讲演稿,讲不出来了。这个“庆功会”开了不到十分钟,底下哭声一片,便草草收场了。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杨靖宇将军遗物

本有逃生机会,但杨靖宇却自断后路

采访中,很多老抗联都对刘贤说过,其实,“老杨本来是可以不死的。”

电影《步入辉煌》中,东北抗联二路军政治部周主任来劝杨靖宇去苏联

1939年6月,共产国际交通员传来信息要抗联一路军过境去苏联。抗联一路军司令部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刘贤说,那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撤往苏联,等着形势好了再转回来打,可杨靖宇不同意。

刘贤:杨靖宇说,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你把东北抗联拉到苏联去,出了国,那还是东北抗日联军吗?

不愿上苏联,能不能上长白山猫起来?

刘贤:杨靖宇说,打鬼子的部队不打鬼子,扛起枪来到长白山上躲猫猫,那还叫东北抗联干什么?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群众怎么办?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

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吉林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者王德金说,在敌人眼中,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路军就像是钉在日本本土与关东军之间咽喉要道上的一根“钉子”。

王德金:其实杨靖宇将军领着他的抗联战士,不光是战斗环境苦,还有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以卵击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起了最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把几十万如狼似虎的日本关东军牢牢地钳制在东北大地上。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杨靖宇殉国地纪念塔,位于吉林省靖宇县,占地400平方米

杨靖宇在东北的经历,家人从不知道

马继民是杨靖宇最小的孙子,曾从军4年,复员后一直在郑州铁路部门工作。2005年7月,他被靖宇县聘为政府顾问,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对抗联文化和杨靖宇精神进行挖掘整理。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马继民,生于1965年,是杨靖宇最小的孙子

56岁的马继民说,多年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爷爷的内心。但凡去一些地方,见到和杨靖宇有关的书,他都会收集回来,现在已经有100多本。在一些纪念馆,碰到抗联英雄头像的徽章、集邮册、画册,他也会买回来。

在马继民家中,相册里关于杨靖宇的照片多是从通化、靖宇等地的纪念馆翻拍而来。

马继民:他几乎没留下什么资料,在他牺牲之前就把一些资料烧毁了。即便是有,也是敌伪档案留下的。解放以后,党和国家找了好几年,才找到我们家里。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马继民家中的相册

1905年2月,杨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马尚德。到东北参加抗日前,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只有两岁,女儿刚刚出生。和妻子郭莲分别的时候,杨靖宇只说他得出去一趟。

马继民:爷爷最后一次和家里见面是1928年的秋天,组织上说能找到家人的,就都回去看一眼吧。那时候,奶奶就和他说,姑娘出生几天了,还没名字,你给姑娘起个名字吧。他想了想说,你们为了我干革命东躲西藏的,就叫躲儿吧,躲藏的躲。从那以后,家人就不知道他去什么地方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马尚德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1936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在东北的经历,他的家人从不知道。

马继民:其实,可能那会儿奶奶想的是人早就没了,他十多年不在了,也没给家里写过信,换做谁,都想到他人没了。

1946年,郭莲直到去世,都没等回日夜思念的丈夫。

马继民:在她去世之前,把我们家唯一的信物,我爷爷学生时期的那张照片留了下来,对我爸和我姑姑说,等红军回来了,拿着照片去找你父亲。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

豫南口音的“大马”就是杨靖宇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豫皖苏边区行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杨一辰在一篇宣传杨靖宇的文章中看到说杨靖宇是安徽人,这引起他的怀疑。杨一辰曾在1932年与杨靖宇一起在哈尔滨工作过。当时,杨靖宇在党内也被称为“大马”。

马继民:杨一辰印象中和杨靖宇一起在满洲省委工作的时间很短,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杨靖宇说起过,老家是河南的,家里有媳妇和孩子,在河南也做过地下工作等等。

在杨一辰的印象中,杨靖宇的口音是豫南口音,他不会是安徽人。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杨一辰遇到了确山农民暴动的领导者之一、杨靖宇在开封求学时的同学徐子荣。徐子荣说,“大马”是他的同乡,他是河南确山李湾人。

之后,杨一辰即向确山县委发信,在其协助下,找到了“大马”马尚德的后代马从云兄妹,并从他们手里征集到一张马尚德在开封第一工业学校读书时的照片。

马继民:1951年,春夏之交的时候他们就去到村里,去了之后就看到我父亲(马从云),就觉得像。到底是他的孩子,那时候年龄也相仿,二十多岁,一看就觉得像。又问有什么东西没有,这一问,(我父亲)就把照片拿出来了。一看照片就确认了,杨靖宇就是马尚德,马尚德就是杨靖宇。找到我们家之后,1953年,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我爸妈和我姑姑这些亲属,才见到自己的亲人。25年了,找到了爷爷,就是一个冰冷的头颅。

1958年2月,中共中央为杨靖宇将军举行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马从云再度来到东北。在墓前,抗联老战士送给他一块桦树皮,对他说,当年你父亲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战斗的。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马继民:桦树是东北特有的植物,河南没有。二三月份的时候,里面很嫩的皮也可以吃。抗联将士们就是吃着这些草根树皮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那个时候,我的哥姐都不叫现在的名字。抗联老战士说,你们的名字没有纪念意义,改改名字吧。现在我们家兄弟姊妹五个,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名字中都有一个“继”字,意思就是我们继承先辈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

林海雪原的抗争|影像中的党史⑥

马继民用一块红布包着“传家宝”桦树皮,放在一个小木盒中

监制丨高岩

编审丨郭静 刘黎黎

采访丨李思默 苑竞玮 任磊萍 刘长源

制作丨周天纵

新媒体丨陈铭 娜孜叶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影片来源丨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