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李思默 李竟成 苑竞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连日来,各地按照部署,创新举措,广泛开展防汛、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地震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如何进一步强化灾害应急准备,提高公众的应急能力?

图片来源:CFP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发生过。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

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元,因自然灾害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灾。对此,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表示,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十分重要。陈胜说,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对安全发展构成很大威胁。今年防灾减灾日把“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作为主题,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增强风险意识,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将风险防控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促进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连日来,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活动,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避险能力。

江西省进贤县一所中学进行了一场地震逃生演练。演练模拟的是地震发生后,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有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路线,迅速疏散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江西省进贤县防震减灾局局长张素萍介绍,防灾减灾要从孩子抓起,希望通过演练,让大家了解学校的应急机制,熟悉应急程序,一旦遇到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撤离、安全逃生。张素萍说:“我们特别要从孩子抓起,而且这个活动还要进入社区、进入企业,进入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都来了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是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有效举措。

在吉林省白城市的一处废弃厂房,大火熊熊、浓烟四起。消防人员通过一场模拟真实情景的演练,向市民讲解住宅楼发生火灾时的自救逃生方法和被困人员的疏散营救措施。除了应急演练,近期吉林省消防救援总队还邀请消防专家开展云直播活动,依托科普驿站对社区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吉林省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靳威表示:“消防部门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应对处置初期火灾的能力。去年全国发生火灾252000多起,伤亡1958人,教训十分惨痛,其中很多都是人为造成的。我们要让消防安全意识扎根在百姓心中。”

根据部署,应急管理部今年将重点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森林草原火灾这些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聚焦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建筑工地、旅游景区、机场码头、城镇燃气、地下管网等重要工程设施,进行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治理。陈胜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陈胜表示:“通过宣传普及各类防灾避险知识、技能,提高居民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组织群众排查和识别身边的风险隐患,帮助群众紧急情况下迅速避灾避险,减轻伤亡和损失,通过开展培训和实战性演练,检验队伍、磨合机制,推动完善灾害防范应对预案、力量物资和工作机制。”

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涝灾害双重冲击,我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为591人,与近5年均值相比下降了52.6%,倒塌房屋数量也下降了47%。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这些数字都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陈胜表示,今后还将积极推进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主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陈胜说:“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载体形式,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