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于谦,曾出演过《老师·好》《大宅门1912》等影视剧

 

《红色印记第22集:一面红旗四代守护》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总台央视新闻、云听、央广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相声演员于谦。

我讲述的文物是红军长征途中遗留的一面旗帜。这面收藏在广西博物馆内的军旗,是由两块红布拼接而成的,旗帜上的红五角星清晰可见。如今,旗帜上鲜艳的红色已经褪去,仔细看,旗面上还有缝补的痕迹。

图为红军长征过桂北遗留的旗帜

这面红军战士握在手中,插在阵地上,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旗帜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得从决定红军命运的湘江战役讲起。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撤离苏区,大部队在11月下旬,抵达了湘桂边界,准备渡过湘江。当时,蒋介石调动了30多万兵力,分三路步步紧逼,将红军逼入湘江以东的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准备以湘江天险为绞架,以三路大军为绞索,将红军绞杀在湘江东岸。1934年11月28日上午,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渡江时间,在新圩,一场阻击战打响了。这是一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血战,红军战士们急行军来到新圩,在强敌虎狼之前,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图为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在新圩阻击战的前线有个小村寨,叫枫树脚村。1934年的秋冬之交,这里除了火红的枫叶,还有血染的战场。

11月28日晚上,枫树脚村村民黄和林听见有“咚咚咚”的敲门声。他翻身起来开门,只见一位脸色苍白,左大腿带着血迹的士兵站在门前。他说自己姓李,是红军。黄和林赶忙把这位受伤的战士请进了门。黄和林的后人李清鸾讲,她的太爷爷和爷爷,在此后两天一直细心照顾着这位伤兵。

李清鸾:红军帮穷苦人闹革命闹翻身。我的太爷爷和爷爷在后面山上采止血、止疼的草药,洗干净、捣碎,慢慢地给红军同志简单包扎,没有东西给他吃,只有两三个鸡蛋煮给那个红军同志吃。

图为《湘江战役》三联组画——灌阳

枫树脚村外,战斗还在继续。国民党桂军在炮击的同时,出动飞机对红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阵地上,红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猖狂的进攻。战士们为了节省子弹,等敌人只有几十米远时才开火。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三天四夜,三个团又一个营的战士与国民党桂军7个团僵持在新圩。

1934年11月30日下午,红军中央纵队过江的消息传来。参与新圩阻击战的部队完成了任务,陆续撤离阵地。枫树脚村黄和林家中这位伤还没有好利索的红军战士也要启程去追大部队了。临走时,他把一面军旗留给了黄和林一家,也留下“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的嘱托。

黄和林的后人李清鸾:当时我太爷爷和爷爷也是犹豫了一下,要是我们保管不好,怎么回来拿啊。太爷爷和我爷爷两人商议,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存。

湘江北去,红军西行。红军的鲜血染红了八桂大地,一心为民,勇于战斗、无惧牺牲的人民军队也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李霞:红军会帮助穷苦人民,他们的纪律是很严明的,他们不会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如果群众有需要帮忙的,红军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帮他们的。所以,当时群众对红军的印象,觉得他是真正的人民的军队,红军的出现给老百姓精神上的希望。

图为电影《血战湘江》红军渡江剧照

许多年过去了,那位姓李的红军战士没有如约归来,黄和林老人对红旗的守护则延续了祖孙四代。当年,黄家人打破了诸多家族的禁忌,把红旗藏在老人的棺材里,甚至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时,将红旗绑在了年仅8岁的黄家小童身上。我们能够想象,战乱的年代,偷偷藏着这样一面红旗,要经历多少个日夜的提心吊胆。解放后,黄家后人辗转将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捐赠给了广西博物馆珍藏。

图为文物捐赠收据及黄和林后辈的照片 吴清卿摄

这家人多年的守护,守护的是血与火的历史,守护的是他们所热爱的人民军队。而正是这些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筑成了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萧潇: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萧潇,出生于1990年,不知不觉从事革命文物讲解工作快十年了。最初开始讲述广西灌阳新圩这一家人守护红旗的故事时,我就立刻找到了文物背后军民鱼水的情感链接。这些年我一次次讲,一批批观众在文物面前驻足听。

我发现,这种情感链接不仅我能感受到,听众也能有共鸣。这也让我们理解了战士为何把红旗留给老乡,也理解了老乡为何在此后几十年珍藏红旗。希望这种共鸣能代代传递。

总监制丨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丨高岩

总策划丨崔欣 樊新征

策划丨丁飞 孙鲁晋

协调丨冯烁 朱敏 李昊 刘梦雅 赵初楠 韩雪莹

记者丨邓君阳

编辑丨张闻

讲述人丨于谦

制作丨李晓东

新媒体丨杜希萌 王远 孔颖 江晓晨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徐鹏堂

鸣谢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