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保障队队员李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北京2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报道,“逐梦冬奥”全新板块“四季冬奥”上线,记录那些正忙碌在不同岗位、为筹备冬奥助力的主人公们的四季故事,用他们真挚的讲述汇聚成冬奥筹备加速度这一年的声音回忆。

  2月18日,我们来认识一位高山滑雪赛场上的生命守护者,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锐。他是一名医生,同时具备高超的滑雪技能,他加入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他和队友们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他们将在明年的冬奥会上出色完成高山滑雪场地的医疗保障任务。

 

踩着雪板去行医

  大家好,我叫李锐,今年50岁,是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我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负责延庆小海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场医疗保障工作,雪龄15年。三年前,北京征招滑雪医生,打造一支高山滑雪医疗救援队伍,得到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考核、层层选拔,成为一名滑雪医生。

演练中的李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春节前,完成一台复杂颅底肿瘤切除手术,从手术室出来,直接开车到延庆滑雪中心报道,为年后的奥运测试赛做准备。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医治患者是我的日常工作。加入冬奥医疗团队后,协调好医疗工作和医疗团队训练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的。

李锐正在为患者做手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高山滑雪不同于其他项目,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世界杯、奥运会中运动员受伤比率高达30%。高山速降的最高速度,女子可达到130公里每小时,男子可以达到160公里每小时。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在延庆小海坨举办,2.5公里长的赛道上落差可达800米以上,地形复杂,赛道设计难度世界前五,对我们的救援训练也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雪场天寒地冻,演练热火朝天

 

冬天的小海坨山寒风凛冽

  冬天的小海坨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带着十字标的队员们就是我的队友,他们来自心外科、麻醉、骨科、急诊、神经外科、胸外科等相关科室。对我来讲,会滑雪,懂医疗远远还不够,我们要在严寒、陡坡上完成院前急救、高级生命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外语沟通能力,一切都还要不断地摸索与练习。

  我们初期的训练都是在室内推演,熟练了以后转移到室外的雪地上,在﹣20℃模拟比赛的环境进行演练,再从中找到问题,然后不断地修正。在训练中,不断有队员受伤。就在昨天,还有一名队员在完成保障任务时骨折了,让大家心情特别的沉重,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的队员们在商量演练

  国际雪联规定,一旦发生比赛中运动员受伤,即刻中断比赛,我们要在四分钟内到达出事的地点实施救治、转运,身上背负20多斤的急救包。

李锐的急救包,内含氧气钢瓶、面罩、药品、注射器、绷带等(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了达标,大家都要练习负重滑雪,现场诊断、检查、处置要准确、快速、规范,在全世界直播的摄像机面前不能有半点失误,压力还是极大的。

  雪地救援流程讲解:“你要汇报给医疗官和场地,伤员是什么损伤,意识情况怎么样,然后你的初步诊断,比如哪条大腿骨折,我们现场做了固定,需要救援,需不需要直升机,告诉山下医疗站,已做好什么准备,我们大概几分钟到达。”

破解新冠难题,确保万无一失

  新冠疫情对我们的训练造成极大的影响,最后一期培训被迫取消。为了抢回耽误的时间,我们只好利用休息日自己在北京周边的雪场进行练习。

 

李锐在雪场练习滑雪

  疫情防控下的救援演练也是目前的一个课题,我们甚至在研究穿着隔离服在雪道滑行。毕竟目前形势严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尽力保证万无一失。

 

练习穿隔离服在雪道滑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两届奥运会FOP,像高考前夕争分夺秒

  回想2008年,那时年轻的我,就是鸟巢国家主赛场的FOP(赛道旁医疗站),就是场地救援,现在有幸成为高山滑雪场地的FOP,我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参加冬季和夏季两届奥运会、同时都是FOP的人选。为了这个梦想,我会不断的努力。

  大年初四,我和队友们再次在延庆集结,保障冬奥会之前最后一次测试赛。天还没完全亮,不到7点,吃完早饭,我们准备出发了。时间紧,那感觉就像高考前夕,时间不够用,抓紧吧,抓紧一切时间。

 

  监制:梁悦

  编辑:张闻

  记者: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