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记者杨森)西藏自治区阿里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位于“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由于冈仁波齐在宗教中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前来转山旅游的香客、游人与日俱增,岗莎村的农牧民们也开始进行旅游接待——通过人背、牦牛、马匹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搬运、向导等服务。时至今日,这些方式依然是转山游客的首选,但几十年里,提供这些服务牧民们已经通过发展特色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神山”冈仁波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杨森 摄)

  最初,村民们自行组织托运,后来,政府批准成立了“牦牛运输旅游服务中心”。2018年,西藏岗仁布齐转山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组织形式的转变,带来的是规范的制度章程和更加市场化的管理。全村人通过牲畜、劳动力、草场等方式入股,统一运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按照每户劳动力的比例,按家庭人口比例分配游客的运输需求。岗莎村的村民早早吃上了旅游饭,而集体经济的新模式,让全村人都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巴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益西措成算了一笔账:如果游客雇佣一匹马和相应的人力,一天的费用是790元,转山的过程一般需要三天,游客需要支付2370元,除去三天的管理费30元,付出劳力的村民能够获得2340元的收入,而平均每个月,在公司注册的有劳力的600多名村民,大约会参与两次转山。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将用于设施建设、聘用人员工资、分红等方面。2019年,公司共接待游客16.9万余人次,收入突破2500万元,人均增收1.22万元。

  村民岗玛达吉1980年就开始参与提供转山搬运服务,目前家里有4口人在公司中注册,去年,他家里仅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8.6万元。岗玛达吉提到,2016年,自己和雇佣的另一名背夫一起和游客转山,背夫只顾着走,却把游客落在了后面,导致游客得不到需要的氧气。这段已成为笑谈的经历,或许恰恰说明了提升服务意识、公司化规范运营的必要性。规范的服务和保障措施,让游客愿意为更高的价格买单,同时又提升了村民的收入。

  另一位村民次仁群培家中有3口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通过劳动力、草场入股公司,去年一次性收到了公司和前身合作社的69620元的分红。由于次仁群培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参与转山服务,次仁群培通过雇佣他人的方式参与公司的运营,同时自己还经营一个提供床位的家庭旅馆。在旅游收入之外,次仁群培一家还能领到草场补贴、边民补贴等政策性收入,也实现了脱贫摘帽。

次仁群培展示去年的分红收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杨森 摄)

  尽管不能参与转山服务,次仁群培也明白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当地设有公益性的“垃圾银行”,通过回收垃圾,可以兑换一些的日用品,以此来提升村民、游客的环保意识。次仁群培也积极参与其中。

  冈仁波齐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地矗立在那里,在它的脚下,村民们的生活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旅游在当地带动餐饮、交通运输、住宿、纪念品等全链条发展,2019年,巴嘎乡已经实现了整乡脱贫。现在,这里又热闹起来,巴嘎乡(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的建设正在进行,通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村民们将会迎来更美好的生活。